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期报告

(2017-04-13 11:28:52)
分类: 课题研究

2016年户县基础教育科研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时间:201716

立项号

HXKT--16232

 

课题名称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负责人

潘丹

 

负责人

所在单位

户县涝店镇张家幼儿园

    20166月,我申报了2016年户县基础教育科研小课题———《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指导策略的研究》。2016914日得到立项批准。自课题立项至今,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此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前期实施工作

   认真制定了了小课题的实施方案,并各年级组长积极落实小课题实施方案。

    组织教师学习区域活动的相关知识,课题组成员和教研组长对各班区域活动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主要的关注点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言和策略,然后通过记录的情况,一是制定了培训计划,对全园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与指导”等,培训后教师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提高,并对所培训的内容及时总结;二是开展教研活动,对“研讨区域活动教师怎样指导”、“大班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策略”、“区域环境创设指导策略”等,进行研讨、交流。

    二、完成了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园教师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语言和策略的培训制定专项的计划。

    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发放15份问卷,收回了15份,回收率百分之百,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场地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开展、活动指导以及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以便调整、完善我园现有的区域活动评价表中的内容,使之成为能引领教师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性文本。下面就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通过教师调查,得出我园教师急需的指导有以下几点:

    1.采取各种互动的形式,促进教师逐步掌握各要点。互动的形式可以有班级之间的相互观摩、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每次抓住一个问题解决,使教师能品尝每一次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她们自我进取的欲望。

    2.积累优秀材料和经验,增强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教师成长到成熟教师需要一个时间段。因此,将把每个一些优秀的区域活动积累成册,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实际的范例,也可以给教师以启发,达到资源共享。

    三、采取多种形式,课题组跟进指导各班的区域活动,在活动中与教师讨论什么才是有效的指导时间、有效的指导策略,让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提到提升。

   (一)提高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科学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活动指导的有效性

    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投放区域材料来引导幼儿活动,幼儿则通过自主选择区域、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开学初、每个月各班都要更新区域材料,要求教师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兴趣,并为目标所服务。然而实践也证明了教师是无法做到100%的准确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从实践中反思。我们尝试以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为抓手,引导教师使用反思的教育策略,要求教师认真作好每一次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分析本次投放材料的合理与否,然后提出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方案,使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更科学、合理。我们制定了区域活动计划表,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兴趣、教育教学目标及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等认真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突出区域活动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同时我们也提出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还需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状况随时进行调整,尝试预成性方案与生成性方案相结合。

   (二)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水平,让教师在观察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为了加强对区域活动开展的反思,我们在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中,设计了教师如何指导幼儿选择区域、幼儿操作形式、幼儿操作情况及教师指导策略记录、策略评价等这四个项目,要求以专题研究的方式锁定一个区域,通过观察记录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行为、兴趣保持程度、活动持续时间等表现,具体分析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并及时调整投放及指导策略。实践证明,效果非常理想。如:大班的益智区,棋类游戏已投放就得到了孩子的喜欢,几乎每天都有孩子参与其中,而且棋类游戏有规则,比如观看的人不能插话,不悔琪都是对幼儿另一个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观察记录,教师会在以后益智区里投放更多玩具,发展孩子的思维。

   (三)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具有共存性、相融性,这两种教学活动都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两者的开展形式都比较灵活多样。从教学与发展的整体效益上看,两者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往往能很好地配合、补充主题活动。所以,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立足传统,兼容并蓄,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根据需要把主题活动的内容提前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或把主题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两种活动内容互相融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的祖国”中,我们在建构区请幼儿认识现代交通工具,在语言区展出“祖国图片”,在美工区开展“学做民族服装”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主题活动的开展,而且使区域活动的整体性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注重过程的评价

    教师评价的原则是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让孩子自己成为评价的主人。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如:“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也可要求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如:“使用了哪些新的材料?”“和以前的玩法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的,碰到困难双方是如何解决的。让幼儿在交流中知道哪些是快乐的事,哪些是不快乐的事,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一环节,一方面让幼儿充分回忆了操作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让孩子将新的认知提升为经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孩子喜欢交流、愿意共享的需要。还要注重结果的评价。处处有教育,人人有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以肯定鼓励为主,如幼儿作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能克服困难,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等进行适当的正面讲评,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很关注和很重视的。只有在这种成就感的不断刺激下,幼儿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才能长盛不衰。

    (五)适当介入指导,促进幼儿活动有效开展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地环境,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尽量不直接(或少直接)干预,以观察幼儿为重要前提,提供幼儿的操作探索的充裕时间,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己独立地去探索和认识周围,与材料互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去尝试交往和合作,学习调节和表现自己的情绪。教师持“静观其变”的态度,以个别指导为基础,以隐性指导为主要方式,真正地扶助幼儿的活动。

    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教师作为幼儿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共同活动。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指导。如幼儿用木筷夹弹子未有战果而准备离开时,教师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用“自言自语”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教师这样说:“唉,弹子这么圆,筷子也这么圆,真是太难夹了,如果筷子不是那么圆就好了!”这样的语言启发了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筷子,例如用方方扁扁的棒冰棒来代替,就能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体验游戏的无限快乐。

    2.以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提升幼儿的经验。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直接点拨给幼儿以建议和帮助。例如:教师发现科学探索区中的幼儿在玩小水盆里的石子时,便马上提供他一只纸船:“用小船来运石子吧,看看会怎么样?”……在这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教师的建议,使幼儿更好地表现和发现自己的天性,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游戏为基本条件。当幼儿缺乏将自己的活动与别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验时,教师直接建议,让幼儿体验自己的创作成果与他人活动相结合后的快乐,从而提升自我感。例如:美工区的一位幼儿将废旧塑料袋设计成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教师鼓励他将自己的杰作送到表演区内,请那里的小朋友欣赏试穿。当幼儿在活动中有所求助时,教师也给予明显的帮助和指导,让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提供一些材料的方法或者启发引导,让幼儿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

    3.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指导。活动过程中的一些小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游戏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4.教师指导语的使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注意指导语的科学性、简洁性和艺术性。例如,大班则趋于理性指导,又如,对于能力较弱幼儿的指导以提高为主,对于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的指导,以讨论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为主,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幼儿以激发兴趣为主。

    总之,提高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使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困难: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虽然能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困惑,但由于水平有限无法很好的总结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解决思路:

    教师是课程的实践者,更应是研究者,我们的教师善于学习但缺乏反思和研究的能力。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教师要形成对教育理论的反思及消化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盲从,对于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和权衡论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中提出自己的主张,解决困惑。

能否按期结题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