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基础课程标准的童话教学

(2019-07-08 10:52:2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题研究

儿童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童话教学就应该在孩子应该有的年纪做最美的阅读,这种传递真善美的故事,就应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心后天的种子。伴孩子们茁壮成长。

现在来看我们的教材体系安排,但就小学段,从一到六,每个年段的每本教材里都安排了不同程度的童话。从一年级的《小蜗牛》《乌鸦喝水》到高年级的《去年的树》。我们的编者煞费苦心的安排这么多童话,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向上,善美的心灵。让他们去感受周围的美好。

课程标准中对于童话的教学也提出,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边读边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变化。能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能与人交流文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

那么但就这些标准,我们来具体分析我们的童话教学。

一、边读边想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变化。

童话故事大多数都是有情节变化的,人物形象也是丰满的,从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我们把这两个想象拆开来看,一是想象人物,而是想象情节。故事对人物形象丰富生动,学生在阅读中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变化,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创设情景,表演阅读等方式,实现孩子将文字转化成画面的能力。那么故事情节的变化上,需要让孩子大胆的去猜测,想象故事的走向,根据已有文字发现故事结局的变化,从而落到童话的真善美。

二、能对自己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

阅读是文字与读者的碰撞,而反应这个词语太过抽象,这种反应可以是喜欢,可以是伤心,气愤,讨厌。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是变化的,这种孩子的反应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只有当孩子走进文字中才会有情感的变化,所以,将孩子带入到故事中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三、能与人交流文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

这个目标要基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方面,也就是要鼓励孩子去自信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倾听中获得别人的感受,在交流讨论中学习,提升,深入理解。

童话教学不仅仅是叙事性文本,也不仅仅是小小说的阅读,我认为童话的教学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理解文本内容,梳理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给要去培养孩子的想象里,这种想象是把自己想成文中的人物,想成自己的故事的能力。因为童话是美好的,是向上的,唯有深入的代入感,孩子才能形成真善美的心灵,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