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海区小学语文王丽名师工作室三年规划
(2016-10-30 04:35:59)分类: 工作规划 |
一、指导思想
根据《瑶海区第三批“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文件精神为指导,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追寻有活力的幸福课堂”为方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网络为交流载体,立足教学实际,聚焦小学语文课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并通过开展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网络研修、主题沙龙、专家引领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推动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和改革工作,促进我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解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自主开展系列研修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力求在三年内,建立一支在瑶海区小学语文界有影响力、有独特教学风格的的小学语文教师团队。
具体目标:
1.打造一支高水平队伍。立足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教师品德及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不断优化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队伍。
2.做一次典型展示活动。每学期承担一次市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解决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名师效应,进而形成名优群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为抓手,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定期开展研究会议,交流研究中的所思所获,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工作周期内至少要完成一个市级以上重点研究课题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或专著,促进学科教学的理论建设。
4.共享一系列优质资源。通过博客建设,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使博客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
5.出一批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学习和研究,能将工作室教育、教学、科研等成果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评析)、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向外输出。
三、工作策略
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教学和科研的先导。阅读和学习是提高教师理论修养的有效途径。本工作室将定期向成员推荐教育必读书目,每位成员每两月读一本书,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方式,每年个人读书不少于5本。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新课程理论专著,关注新课改的教改动态、信息。读心理学、教育学书籍,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特点,从而把握教育规律,做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
2.认真学习教育期刊。阅读两种以上的小学语文专业类刊物,把握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积极借鉴,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提升。还要读综合类期刊,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
3.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聆听专家学者的授课和讲座,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影响成员专业成长的瓶颈,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4.坚持每月一次的学习例会制度。做到时间、地点、成员、内容“四落实”。每次例会都要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并轮流主持、主讲,工作室其他成员参与讨论,互相启发,各抒己见。
(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名师工作室最重要的任务。工作室要引导每位成员切实提高解读教材(通读一年级至六年级教材)、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能力,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智慧、艺术地开展教学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具有理性注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指导、评价他人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成员自身开课、送课下乡、开设讲座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每个成员每年至少上2节校级公开课。组织工作室成员通过听课、评课、磨课等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撰写教学案例,并开展案例交流活动。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潜心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要务之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自身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带动工作室成员自觉进行研究,使整个工作室始终洋溢着一种研究的学术氛围,力争每个成员都能出研究成果。工作室要以课题为牵引,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开展基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使成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有效提高成员的研究能力,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
确定研修专题,以“提升执教能力,营造幸福课堂”为目标,以“专业自觉”为核心,以“儿童文学课堂”为重点加以设计和开发:
能全面、精准、独立地把握课程文本的内容、个性和特征,对文本精髓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发现和阐释,不断开阔自己的课程视野、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
能在课程标准的规约下,创造性地将文本细读的内容转化为适切而有效的课程教学内容;能按照学生的心理逻辑和课程的内容逻辑,有创意地统筹安排教学实施流程。
能在互动交往的教学情境中,敏锐地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认知表现和精神状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教学应对。
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关注教学过程的各种细节,依据细节不露痕迹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调整教学流程,使教学进程的方向始终朝向预定的课程目标。
专题五:评价反思能力。
能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善意而理性的评价,在评价中重新认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境界。工作室将督促并鼓励工作室全体成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反思等。每人一学期至少撰写3000字教学论文。
(四)健全制度,确保高效运行
围绕工作室目标,健全工作室管理办法、项目管理等,落实会议制度、学研制度、档案制度。严格落实常规管理,形成工作室成员特有的工作模式(学习-实践-反思),作为工作室成员提升的主要方式。工作室成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出本人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四、工作任务
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结合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提出基本任务和个性化要求。基本任务如下:
关于名著研读。 每学期重点阅读1本指定的文化经典或教育名著,完成1篇论析全面、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五、具体规划
第一阶段(2016.10-2016.11)
1.组建工作室,选拔工作室名师,制定和论证工作室三年计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配备设施(包括工作制度等),指导工作室成员制定发展规划。
3.适时组织成员到市、省级名师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
4.工作室启动仪式。
第二阶段(2016.12—2017.8)
“理论学习研修”与“实践提升研修”两大板块交叉进行。
1、网上理论研修,读书学习,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2、开展相关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及相关专题讲座,通过现场和网络名师论坛活动进一步探究教学艺术。
3、推进“工作室”课题研究,指导教师撰写发表研究论文,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化。
第三阶段(2017.9-2018.8)
1.结合读书、实践、研究、考察,召开研讨会,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2.组织教师进行校际教学交流活动,确定专题进行举办名师论坛活动。
3.检查指导课题研究情况,确保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4.举行“名师培养对象课例展示活动”,加强博客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5.提升个人教学理念、特色,完成学习记录及总结等。
第四阶段(2018.9-2019.8)
展示工作室成员研究成果。工作室成员积极完成教学成果的积累与整理,完成案例结集、教学论文的发表或专著的正式出版。
六、主要分工
为了促进工作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使工作室成员能茁壮快速成长,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在本市真正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工作室根据各成员的优势、特点,对每位成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分工:
项 |
|
|
|
制定计划、方案,工作实施措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负责年终考核评价等。 |
王丽 |
资
源
管
理 |
会议、听评课教研活动等记录,及时汇集、上交相关材料并提醒相关成员提交有关材料,供主持人归类存档。 |
郑兴兴 |
博客、QQ群的建立、管理,及时更新相关内容,通讯报道本室各项工作、活动动态、成员先进事迹、研究成果等宣传,及时更新博客中的“教研动态”。 |
陈晶晶 岳超
|
|
统计工作室成员上传共享资料、博文数据。 |
陈贤 |
|
精选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文章,检查工作室成员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并解答工作室成员对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
包敏 |
|
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案例设计、教学反思,按年级分类。 |
王燕 |
|
收集优质课件、微课,收集并转载各类有价值的课堂视频,按年级分类。 |
贾婷、 蒋知婷 |
|
|
|
高虹 蒋丽 |
说明:以上分工只是相对并非绝对,每位成员每个月至少发表一篇博文(可以是教学设计、读书心得、课后反思、课堂实录等),发表时标签使用实名,便于管理人员统计。教研活动的相关材料皆以电子文稿发送给主持人存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