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卫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6-10-08 11:20:48)
标签:
教育 |
《打扫卫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生:每把笤帚多少元?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事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一步:按整数除法,从高位除起。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解决竖式计算中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同时,也对本课的新知进行了巩固,并将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更加熟练和准确。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本课时通过对教材的加工、设计,合理使用一些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过程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问题的答案。教材创设了买打扫用具的问题,这是学生较为常见的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促使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感觉我们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主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数学能吸引学生的,不仅仅只有创设情境,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