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

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1)
——浅谈《淮南子》关于美的多样性、客观性的审美理念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高祖之孙刘安(前179——前122)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的哲学、政治学巨著,全书现存二十一篇,由于书中广泛采纳了儒、道、墨、法、阴阳、五行各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一个“杂家”因而在审美认识上,其内容也就非常的丰富、庞杂,缺乏完整的思想体系,且有一些相互抵牾、矛盾之处。但是它却保留了古代很多珍贵的美学思想资料,并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及其相关的论说,便是它在审美观念上的一种新的突破和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同时,这也是由于《淮南子》的作者经过秦至于汉的巨大社会变革过程,那时生产已大大向前发展,从而取得了众多自然科学知识,看到了世界是物质的变化的,并具有多样性和客观性之后,在其美学思想上的必然反映。例如它说的:
( 本篇引文据《诸子集成》本《淮南子》。)
(酒窝)在颊则好,在颡则丑。绣以为裳则宜,以为冠则讥。”便是在讲美的条件性。意思呢,是说同一事物在此一条件下是美的,在彼一条件下则不美。本来酒窝长在女人的脸颊上是很好看的,可是长在额头上就难看了。同样,把花绣在衣服上很适合,把它绣在男人的帽子上那就让人笑话了。这道理不都是一样的么?然而《齐俗训》中所说的:“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3)使然也。”以及《人间训》中说的:“夫歌《采菱》,发《阳河》,鄙人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这可是在讲美的差异性了。前者说由于审美主体的心态不同,泣、笑不一;后者呢因为听者的素质不高,所以认为高雅的歌曲不如民间粗俗的歌曲好听,这便是因审美主体的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审美的差异性。虽然这种看法在庄子那里,在《吕氏春秋》之中都曾经谈到过,但是《淮南子》所说的“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却包含了对美的客观性的因素,同时也是说真正好的歌曲,只有审美主体具有“音乐的耳朵”之时,它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这,却是它在继承庄子、《吕氏春秋》的观点之后,又有所发挥的地方。
“桀有得事,尧有遗道(4)。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那已经属于美的相对性的范畴了。因为“嫫母”在《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之中就有记载。说她是个丑女。可是黄帝说:“对她教过的女德她不忘记,交给她的事务她不荒疏,虽然丑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可见她有她的德行,故而“有所美”或者丑中有美。而绝代佳人的西施,虽然很美,但高诱注:“未必贞正,故曰‘有所丑’也”或美中有丑。(桀、尧二者同理)这都是说在《淮南子》看来,美与丑是相对的。但美的事物或丑的事物,都不是纯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只不过美与丑既有其各自的量的界限,又有其质的规定性。所以美丑还是可以区别的,它并不象庄子所说的“厉与西施,道通为一”那样,美丑竟相对到了相对主义的地步。不是么?《氾论训》说:
注释:
1,
2, 法藉:法:刑法,法律。藉:税也。法藉,泛指其时的典章制度。
3, 载:藏,装载,装载的东西。
4, 桀有句:得:合适,得意,满足。遗:丢失,遗漏。句意谓桀虽是个无道的暴君,但他也干过正事。尧,虽然是个有道的明君,但他还是有失道之处。意谓美丑都不是纯粹的、绝对的。
5, 纇 :丝上面的疙瘩,暇疵,缺点。
6, 琬琰:琬:一种上浑圆无棱角的圭。琰:《说文》:壁上起美色也。但一般通称美玉为琬琰。释:放弃。弗释:不放弃,意即拾起来。
7, 搏:拾取。獘:倒仆,死。引伸为破烂。箄:同萆:甑蔽。 袇:衣边。茵:毡褥,坐垫。句意谓 破烂的甑蔽,陶甑放在绣了边的毡褥上面,虽是贪财的人也不会把它拿走。
8, 《武象》:周代的一种乐舞名。以上皆指历代各个时代的音乐。
9, 是故句:常:永久,恒常,规律。句意是“礼乐”从来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
10, 故圣人句:制:制作,控制。前一个“制”是说制作创造。后一个“制”是说抑制,控制。句意谓:所以圣人制作礼乐,而不受礼乐的控制,亦即不被先前的礼乐牵着鼻子走,而是贵在创造、创新.
11,见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