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出不了牛顿
(2017-06-19 14:24: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女儿习作 |
2017上海高三一模长宁、嘉定区材料作文:
中国何以出不了牛顿
一个国家想培养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良好的科学土壤与人文环境。正如白岩松指出,同样的苹果砸在了中国人的脑袋上,没有催生出万有引力的发现,倒反映了当下中国科学土壤的贫瘠及至文化氛围的稀薄。
白岩松口中所说的“首先中国人没有时间坐在树下。”不正是指许多中国人没有静下来思考吗?即使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都市,给人的印象不过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爱金钱、利益胜于爱智慧,享受创造财富胜于享受思考。华罗庚的父亲曾是这样一个人,把沉迷学习不好好看店的小华罗庚痛骂一顿,不让他学看似无用的数学,要不是华母的劝阻,险些葬送一代数学大家。追求物质富足是人之常情,但若让快节奏的“赚生活:剥夺了人对知识的爱,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赶跑了“琴棋书画诗酒花”,哪里有不变庸俗的道理。
不仅仅是功利的念头模糊了思考的清醒,人们也让娱乐占去了大把应“坐在树下”的闲暇。一方面,是大众多选择以娱乐消磨时光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缺乏科学人文方面的好的普及渠道。相较之下,西方发达国家则有较好的范例:你可以看见,在西欧的候车站、地铁上安静浏览书籍的占主流,美国的科学杂志也在全球享有权威,更有“科学美国人”之类的一分钟有趣科学短报鼓励人们用零碎的时间充实自己。
除去社会上功利与浮躁的风气,个人的探索精神与好奇心更是普通人与牛顿之间的差距所在。比如苹果砸在大多数人头上的下场是被吃掉,人们更多的用物质的眼光看待周遭事物,却少有人仔细推敲其中超出物质层面的意义。这当然需要较高的悟性。但豁然开朗的瞬间更是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晶。化学家凯库勒在苦思苯的结构不得其解时,一日于梦中梦见噬身蛇咬啮自己的尾巴,由此灵感,构思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噬身蛇这一旁人熟视无睹的形象,没有任何所谓实际价值的神话意象,成了化学突破的契机,不难想象,在此之前,多少目光短浅者对此图案不屑一顾,当所有人都习惯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也难怪探索精神的泯灭了呢。
牛顿曾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有无数个默默无闻的贡献者组成。而巨人脚下的坚实地基就是一个善思、爱思的民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