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人物事迹积累
(2024-12-24 23:11:06)
标签:
365 |
1.长征路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将士们用生命去跋涉;狂风终日、寸草不生的西北戈壁,科学家用青春去刻写;风沙漫天、十山九秃的山西右玉县,一代代人扎根沙海,“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洲换绿洲”;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扶贫之路,张小娟、黄文秀、曾翙翔们绽放芳华。实践告诉我们,把人生奋斗汇入时代洪流,练的是真功夫,成的是大境界。
2.在白雪皑皑的喀喇昆仑高原,戍边官兵化青春为界碑,用清澈的爱,守护祖国疆土;在高温、高盐、高湿的南海岛礁,党员、干部晒出“西沙黑”,以行动诠释“爱国爱岛、乐守天涯”。无论身在何处,坚定理想信念,俯身扎根泥土,才能将一个个“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不断创造价值增量。
3.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大学毕业生告别老师和父母,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成为人民教师。他们不惧风沙之苦、路途之遥,坚守三尺讲台,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作“大风刮不走的老师”。24年来,他们为祖国培养出9000余名高中毕业生,其中500余人被全国重点院校录取,3300多名学生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4.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周东红苦练传统技艺30多年,经他捞的宣纸,每100张的平均重量误差仅为2克,长时间保持成品率近100%的纪录。他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还带出几十名徒弟。他说,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带到文博会,高兴又骄傲。
5.嫩竹做不了扁担,软肩挑不起重担。担当大任、砥柱中流,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四代人、四十年,坚持不懈攻关,薪火相传奋斗,吉林大学特种工程塑料研发团队实现某种关键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引进水果种植,传承苗绣技艺,湖南十八洞村的年轻干部和群众携手共进,让落后的村庄变成致富的高地;探寻珊瑚群落的生长规律,摸索珊瑚培育的科学技巧,一群年轻科学家拿出一项项开创性成果,在海南孕育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朝着德才兼备的方向不懈努力,终将破茧成蝶、成就梦想。
6.那些干出非凡业绩,被人民群众铭记的好干部、实干家,无一不是严守党纪,正心、正身、正行的好榜样。焦裕禄服从组织安排,到条件艰苦的兰考工作,在任上秉公用权,不让儿子看“白戏”,建议县委作出“十不准”的规定。自觉受党纪党规约束,没有妨碍焦裕禄干事创业,而是让他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为团结带领群众治“三害”凝聚力量。廖俊波在接待外地客商的过程中,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企业家既热情接待,又保持清清爽爽,拒收礼品礼金。自觉受党纪党规约束,没有妨碍廖俊波做好招商工作,而是让他正确处理好了“亲”与“清”的关系。
7.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和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可贵志气,新时代建设者就能不断创造奇迹。正因秉持实干精神,深中通道建设者们才能在7年前期攻关、7年攻坚会战中,克服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书写世界桥隧建设史上的新奇迹。
8.谈起黄大发,贵州遵义团结村的群众只有一句话:他是个老实人。就是这样一位老实人,带领村民凭借锄头、钢钎等工具,历时30余年,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一条总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靠老天吃饭、滴水贵如油的历史,他也被称为“当代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