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奋斗路上的小教师
奋斗路上的小教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7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的“唱读”问题

(2016-12-30 08:35:26)

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的“唱读”问题

所谓"唱读",是指学生在读书时不顾文章应有的停顿和节奏,每个字音都用同一腔调、同一节奏,拖长音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两年任教一、二年级语文学科,我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唱读"现象,俨然已成一类"顽疾""唱读",学生把不同类型的文章都读成了同一种方式,呆板而生硬,这显然是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朗读要求相背离的。这是与学前朗读教育方式、老师的引导和儿童自身发展各方面都有很大关系。如果不对"唱读"现象进行对症治疗,长久下去,不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老师》这篇文章中说:“我决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篇课文齐声合唱。这样唱的时候,完全失掉语言的自然,只成为发声部位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叶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分析切中要害。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们克服、改正“唱读”这种不良朗读习惯呢?我进行了几点探索:

第一、教师要经常范读、领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把朗读课文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读”,正确掌握每个字的读音,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并认真揣摩句子的重音、语气、节奏。课堂上,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给学生范读一遍,给学生以规范的示范、引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着去读,经过一段时间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唱读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第二、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学有所仿。 针对许多老师范读能力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如朗读录音带,远程教育课程资源、随书光盘等。范读听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唱读有纠正作用。尤其是远程教育课程资源中的课件,每一篇课文都有范读方块,有一些还带有动画和乐曲,对于布设情境,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情感有很大作用。

第三、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我们尽量减少齐读,甚至不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学生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容易形成“唱读”,只要其中有一个学生大声“唱”,就会无形中影响其他的学生,让他们也不知不觉地“唱”起。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多采取个别读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发现一个,纠正一个。集中目标,打歼灭战,直至各个击破。同时在朗读课文时,我们注重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学生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课文角色了,学生们想“唱”也“唱”不起来了。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去具体地指导。如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让学生了解青蛙的无知和自大、小鸟的温柔和耐心;《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先体会小柳树的骄傲自大和蔑视他人、小柳树的谦虚和友好;《蓝色树叶》一课中,明白李丽迫切希望借到绿铅笔的心情和林园园不愿意借的小气心理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人物心理的体会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来体现,其他一些情感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图文介绍和讲解课文的背景来理解。比如在学习《我们成功了》一课中,我为学生播放奥运会申办成功时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场景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当时全国人民兴奋、激动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好课文。所以,如果教师不加以细心的引导,学生们很难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我除了抓住一些重要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外,还让学生了解人物心情、课文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等方方面面有益于激发朗读热情的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重点训练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在日常的课堂上,我明令禁止:严禁“拖长”,严禁“上扬”,严禁“夸张”,还声调、还字音的本来面目,违者罚读三次,并要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第五、以“说”带“读”,以“说”促“读”。培养学生在任何场合都说普通话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引导学生体会“说”和“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读”课文就是“说”出作者写的话。明白“读”和“说”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日常的教学中,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每天早上、中午课前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同时在每节课结束后,组织学生谈收获、谈体会。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朗读越来越自然。

第六、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1.指导学生按词朗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地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在朗读前可指导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中,我从词语教学入手,严格训练学生读好词语,词组,不顿读,要连读,反复示范,形成节奏。在教学“课文”时,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步过渡到词和词组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2.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每当接触新课文时,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其中包括读准字音、生难词,读顺句子,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低年级学生由于能力所限,初次接触新课文,往往会“唱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不准时就在心里默读,知道明确了哪里应连读,哪里可停顿为止,再放声朗读。这样,学生一张口就形成语流。对于较易读错的多音字、初见面的新词、意思复杂的长句还有小小的标点所表示的不同长短的停顿等等,不妨把它们单独提出,反复训练,再放回到句子中,与其它部分整合起来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在单独提出某句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课件,将需要重读、需要停顿的地方用重音符号、停顿斜线等具有明显提示性的标志标记出来,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特别注意,给予明显的提示。在反复练习后撤销标记再练习读,让学生体会这样读的好处,形成一定的语感。

第七、树立榜样,多表扬不唱读、读得好的学生。低年级学生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特别是当受到表扬时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当表扬别人时他们也会朝着被表扬人的方向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积极的表现也得到老师同样的肯定。有一次班级朗读比赛,本来规定满分100分,但是我发现不少学生还是有唱读的现象,我为了激励他们,给一位读得最好的学生120分,亮分时,激起全场一片“哇”声,产生了轰动效应。后来好多同学都跟她学朗读,课堂上我也经常要她带读,在她的带动下,班中读得好的同学越来越多,再没有唱读的了。在课堂当中、早午自习的朗读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进步的趋势适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提高朗读水平的热情。可见教师的导向、褒扬是很重要的,火候到了能改变整个风气。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班中读得好的同学越来越多,唱读的学生大幅度减少,唱读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朗读的越来越自然,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校组织的诵读比赛和演讲比赛中,我班学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好习惯的养成、朗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克服学生的唱读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汉语言的美,通过读爱上语文,爱上我们伟大的汉语,将经典的语言通过美好的表达传承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