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从槟城到怡宝

免费巴士到港口太阳还未升起。姓氏桥-----作为槟城历史城区的一部分,2008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就位于港口附近大马路的海岸边。所谓的桥,其实就是由一块块木板连接而成,架在一根根木桩上,从岸边向海面延伸的木栈道。一座座桥加上两侧的木板房,构成了一个个打上时代烙印按姓氏组合而成的海面上的华人移民聚居区。其中姓周桥的规模要数最大,不管是桥口的庙宇还是桥两边的店铺,人气最旺。而最外侧的姓王桥却一改老面孔,以一盆盆漂亮的花草夺人眼球。
心惊胆战行走于一块块木板上,遥望对岸高楼大厦,不得不佩服18世纪末19世纪初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闽南人迁徙至此,以姓氏为纽带,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姓氏桥路边的华人早餐店也印象深刻。不大的店堂,却座无虚席。整洁的环境,热情麻利的老板娘,可口的面条,美味的馄饨,第一次品味的白咖啡,公道的价格。另值得一提的是点了一客面条,却一大一小两只碗上桌,大碗的汤面、小碗内有半碗汤馄饨。面条5.5马币,白咖啡2.5马币,网上查了一下,相当于13元人民币。遗憾的是,里面还有一间店堂,操作台外面的玻璃面板上三个红字赫然在目“炒粿条”。
回到港口,渡轮加火车,抵达怡宝已是中午。200公里,火车两个小时,无对号入座,如同公交。渡轮2马币,火车票12.8马币,
火车站门口大马路进城,路边一家伊斯兰快餐店除了柜台后两位身高马大的店员和两排如课桌般排列整齐的长方形餐桌外,已无一个食客。一份米饭一只鸡腿些许蔬菜,虽谈不上好吃,却填饱了肚子。
饭前还阳光灿烂的老天,走出店堂已如入夜,瞬间大雨倾盆。幸好躲进了就近的一家中介公司,不仅避了雨,柜台内电脑前的小伙子还帮我上网找到了预定的旅馆,清清楚楚在屏幕上指点了路线:左拐-直走-第五个路口左拐。
按图索骥,顺利找到位于老城区十字路口的旅馆,一个明显的标记就是平顶大楼的外墙顶端有红黄蓝三色图案。不料,带石阶的入户门紧闭,按门铃也无人接。对面路口是一家盐焗鸡店,两三个店员忙得不亦乐乎。听我询问,五十多岁的华人阿姨立刻放下手中活计,拿出手机打通了旅馆老板的电话,告诉我她马上就来。
老板娘三十多岁的样子,华人,披着长发,带着我脱掉鞋子上了楼。中间狭长的一块空间就是客厅,靠墙长桌,两张椅子。我的房间就在楼梯口,窗户两侧各一张上下铺,就我一人,两晚50马币,还帮忙网上购买了去金马仑高原的巴士票,27马币。告诉了我开门密码,风一般离开了。
老板娘前脚离开,自己后脚上街,超市买了一袋奶粉9.5马币,一卷饼干3.2马币。
沿街直行,在一横跨街区长方形带围廊的草坪处呆坐,天渐黑。前方没多远一座通体洁白的大清真寺在夜空的灯光下习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