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渡海码头到乔治市区有免费公交,但下车后找到位于小巷内的旅馆还是问了好几个人。一座年代久远的老式住宅,齐膝高的门槛,上方的砖雕门头,厚重的木门。外面还有些许夕阳的余晖,但打开大门,客厅内已经有些昏暗了。发黄的墙壁、木柱、木梯,显得有些潮湿的砖地,气温也比外面阴凉了许多。客服是一个年轻人,见我对古宅感兴趣,说道:“楼上有房间,你想住这儿,可以改。”才知道自己的宿舍间还在他处。客厅一侧的房门口有个50多岁的女子躺在凉椅上看报,见我要离开,一跃而起,滔滔不绝的向我介绍起自己:她是新加坡人,来这儿的寺庙做义工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极力推荐了她认为最好吃的小吃“炒粿条”,并介绍了新加坡的吃住行。
与古宅不同,宿舍间在一条横街的两层楼房内的二楼,8人间,30马币一晚,我是唯一的女子。奇怪的是:入住时躺在下铺的老头,晚间回宿舍时不见了。
安顿好床铺、行李,走上街头天已黑。沿街闲逛,目之所及都似曾相识。只可惜家乡的已成儿时记忆。

想吃“炒粿条”,但空位坐下来就有收费的来要1马币,立马走人。小吃街盛况空前,排队等候的比比皆是。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