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式炉又称三足樽式炉、弦纹三足炉,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因炉身作筒状而得名。筒式炉源于汉代的奁,因此也称为奁式炉。宋代烧造筒式炉的瓷窑有汝窑、官窑、定窑、龙泉窑等窑。宋代筒式炉口、底直径几乎相等,三足落地,筒腹以数道弦纹为饰。北宋官窑烧制一种筒式炉,口、底向内微敛,形成腹部微鼓的造型,腹底贴有三足。元代开始,筒腹下部逐渐收小,器底下凹,三足逐步上移,少数几乎与底平,但仍然起支撑作用。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器型比较规范,器身如筒,口沿微向外起棱,与器身凸起的弦纹相呼应。而民窑所烧制的器形开始变化,腹部呈鼓式,高矮不一。弘治时期,唇口向外侈,有些烧制不太考究的器皿,炉底中心下凸,成为支撑面,三足仅为一种装饰。
请欣赏筒式炉器形:
(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藏官窑三足双耳弦纹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