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釉】——孔雀绿釉

孔雀绿釉是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颜色翠绿,釉内有细碎开片纹,衬以浆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上常配以孔雀绿。元代的孔雀绿一般罩在黑花之上,磁州窑、扒村窑均烧造此类品种。由于孔雀绿釉烧成温度不高,釉层往往易脱落。在明代孔雀绿烧制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属于一种深暗的青绿色泽,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明代的孔雀绿釉则烧成了似孔雀羽毛的碧翠雅丽的翠绿色。80年代初期在景德镇公馆岭地段永乐堆积层中首次出土了孔雀绿釉瓷器标本,说明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已烧成这种低温釉。宜德时期,孔雀绿釉多在白釉上覆釉二次烧成,釉面不易剥落。成化时期,除在白釉上罩孔雀绿釉,还开始烧单一的孔雀绿釉。烧造方法为素胎直接挂釉烧制,年久后,釉面易开片剥落。成化、弘治孔雀绿釉比较少见,上海博物馆藏成化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弘治孔雀绿釉暗鱼藻纹大碗,均是目前罕见的珍品。正德时期孔雀绿烧制达到鼎盛,色泽鲜艳、青翠的制品也多。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浓重葱翠,有的色淡而鲜艳,釉面厚薄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后期仿制者,釉色偏蓝。
前一篇:【中国古陶瓷釉】——梅子青釉
后一篇:【中国古陶瓷釉】——东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