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真正的布施得到好的果报
(2016-06-02 10:06:24)
标签:
佛学 |
真正的布施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
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需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
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
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枪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