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二)

(2016-06-27 17:10:36)
标签:

365

北京标准物质网

细胞菌种保藏中心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二)

【来源/作者】北纳创联 【更新日期】2016-06-27
http://www.biaowu.com/html_news/news_18312.html

一、操作步骤

1.水样的采取

1)自来水

先将自来水龙头用火焰烧灼3min灭,再开放水龙头使水流5min后,以火菌三角烧瓶接取水样,以待分析,另可参见GB/T 5750.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2)池水、河水或湖水

应取距水面10~15cm的深层水样。先将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人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最好立即检查,否则需放人冰箱中保存。

2.细菌总数测定

1)自来水

(1)用灭菌吸管吸取1mL水样,注入灭菌培养皿中,共做两个平皿。

(2)分别倾注约15mL已熔化并冷却到45℃左右的牛肉膏朊胨琼脂培养基,并立即在桌上作平面旋摇,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3)另取一空的灭培养皿,倾注牛肉膏朊胨培养基15mL,作空白对照。

(4)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4h,进行菌落计数。

两个平板的平均菌落数即为1mL水样的细菌总数。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标准检验方法可参考GB/T 5750.12—2006 。

2)池水、河水或湖水等

(1)稀释水样:取3个灭菌空试管,分别加入9mL灭菌水。取1mL水样注入第一管9mL灭菌水内、摇匀,再自第一管取1mL。至下一管灭菌水内,如此稀释到第三管,稀释度分别为10-1、10-2与10-3。稀释倍数视水样污浊程度而定,以培养后平板的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的稀释度最为合适,若三个稀释度的菌数均多到无法计数或少到无法计数,则需继续稀释或减小稀释倍数。一般中等污秽水样取10-1、10-2与10-3三个连续稀释度,污秽严重的取10-1、10-2与10-3三个连续稀释度。

(2)接种;自最后三个稀释度的试管中各取1mL稀释水加入空的灭菌培养皿中,每一稀释度做两个培养皿。

(3)倒平板:各倾注15mL已熔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朊胨培养基,立即放在桌上摇匀。

(4)培养:凝固后倒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4h。

3.菌落计数方法

(1)先计算相同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苔生长,则不应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苔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片状菌苔的大小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则可将此一半的菌落数乘2以代表全平板的菌落数,然后再计算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2)首先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符合此范围时,则以该平均菌落数乘其稀释倍数即为该水样的细菌总数(表3—5例1)。

http://www.biaowu.com/UploadFile/2016627102439752.jpg

(3)若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按两者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2,应采取两者的平均数;若大于2,则取其中较小的菌落总数(表3—5例2及例3)。

(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表3—5例4)。

(5)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表3—5例5)。

(6)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表3—5例6)。

两位以后的数字采取四舍五人的方法去掉。

二、实验报告

1.实验结果

(1)自来水中细菌总数填入表3—6。

http://www.biaowu.com/UploadFile/2016627102531457.jpg

(2)池水、河水或湖水等细菌总数填人表3—7。

http://www.biaowu.com/UploadFile/2016627102544979.jpg

2.思考越

(1)从自来水的细菌总数结果来看,是否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2)所测的水源水的污染程度如何?是否符合现行水源水标准?

(3)国家对自来水的细菌总数有一标准,那么各地能否自行设计其测定条件(渚如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来测定水样总数?为什么?

(4)各种水体中细菌总数有什么特点?如果产生污染,你有什么好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