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情感意义
(2016-06-07 16:02:26)每年一到初夏,超市里就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粽子,街边也出现了许多挂着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香布袋”的三轮车,循着这悠悠的药草香,我们就会敏锐的感觉到:端午节又到了。
端午节,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习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囊,插艾叶等。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能够赛龙舟的水域渐渐减少,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也无闲暇去参与、欣赏龙舟赛;土地被城市大量侵占,艾草已不多见;工业纺织品的方便快捷,使得会手工缝制香囊的人只剩下了上岁数的老人。因此,端午节最主要的项目就剩下了吃粽子。
无独有偶,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种种条件限制,对现代人来说,许多传统节日都被简化成了“美食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同时,过节也许还意味着商家的大促销、打折,小长假出门旅游、放松。除此之外,传统节日似乎已无太大意义。春节可以说是汉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了,但自从许多城市“禁鞭令”出台后,过年再也听不到鞭炮声,无怪乎很多人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
那么,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在于什么呢?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被人们过得津津有味。但当全社会一心一意、奋不顾身向现代化的目标快跑的时候,传统节日却被我们忽略。我们今天保护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延续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增加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为自己的文化自豪,这种自豪感,永远是团结、凝聚、唤起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东西。同时,弘扬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光靠GDP,无法保证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先进的民族。必须承认,一个民族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是和这个民族文化力的强弱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增强我们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意义似乎离我们有些遥远。传统节日中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伦理、道德。我们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地,年三十都要回家团聚在一起吃这顿饭,这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饭菜,更蕴含着我们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否则每年也不会只有中国会出现“春运”这种空前的盛况了。此外,清明节祭祖,蕴含着我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也都是团聚的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习俗表达着对亲情的重视,否则也不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诗句了。从古至今,一到过节,普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要团聚,试想一下,逢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包粽子、吃月饼、赏明月,那是一幅多么和睦美满的画面。虽然近些年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每一个节日都回家,但我们也不会忘记过节给家里打个电话,联络感情。这是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庭观念的一种表达,也是中华民族对“和美”的一种追求。因此,我认为,对于老百姓来说,传统节日的意义就在于情感的维系。
所以,我们不要一味苛责传统文化的流失,不要只是空洞地指责节日的变味。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已不可能强制端午节每个家庭都学会包粽子、缝香囊,不可能强制每个城市都举行龙舟赛,过年放鞭炮对空气质量和人生命财产的威胁也的确有目共睹。传统需要弘扬,但可以找到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通的方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过节常回家看看,通过增强与亲人的交流沟通,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