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文是我2019年6月写的博客文章,不知何时何因被和谐,好在底稿尚存,重写不难。
“八法唯心先笔正,临池白首学为人。”
—— 黄炎培
“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 ”
——
黑格尔
一,书法启蒙
平生初始用毛笔练习写字是在遥远的小学时代。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时,好像有一两个学期每周有两堂描红模课,自己研墨,按老师教的方法描红模,课后有一页作业,老师对描的好的字用红笔划圈。小孩子大概都有争强好胜心,我坚持努力不懈,想多得些红圈圈,但一直没找到多得红圈要领。从那以后一直到50有8再也没有用毛笔正儿八经写过任何东西。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因右派罪被流放出京的先舅退休返京居住,他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成名于上海滩的书画艺术家。我正式请他教我书画,他让我在他工作时旁观学习。因此,我有幸以旁观旁听的身份,在他案头桌最近距离看他书写作画。如此旁观学习,坚持了有半年,后因恢复高考要备考而忍痛放弃这种学习。今天回想,这一时期的耳濡目染对以后的艺术审美鉴赏有着不容置疑的开光启蒙作用。另外,他曾对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凡有成就者都得是自学得来,靠别人教是教不会的。"
此话虽已时逾半个世纪,言犹在耳。
二,学书之路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 白居易
“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非有幼工不可者,甚且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幼年又非不须习字,习字可助识字,手眼熟则记忆真也。”
—— 爱新觉
启功
“ 紫霜毫,端溪砚,右军北海虞世南,晋唐名帖欲临遍;尚意一路学庭坚。”
—— 老刘拙作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学习书画是我青年时的志向,惜乎奔波操劳多半生,这一想法从未着手实施。2012年初,我旅居海外20年后返乡定居,空闲时,总觉得还有不忘初心的冲动,也有一种能练好软笔书法的强烈自信,为了此生不留遗憾,于是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坚定实施。黄公炎培曾有,“临池白首学为人”之说,今吾不才却敢追效黄公,白首学书言未老,每日操练不辞劳。
我的学书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拜古帖为师,选购几本自己喜爱的书帖,每日三餐后,抖擞精神临帖半小时,正楷选学赵孟頫,一日三练每日不辍。这里要注意,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孤独修炼的过程,可能与练功修禅的闭关有相似之处,一定要心如止水无杂念,反复研习,领悟体会古代书家的笔法笔意字理结构。如此坚持了半年初见成效,感觉已能把握字体结构,乃研读二王兼学李邕,虞世南,柳,米,黄,取各家之长;一年后自觉大见成效,已能写出自得自乐的书作。‘
我的爱好很多,乒乓和围棋从青少一路相伴至今,虽然爱好上瘾且每日操练,却水平不高,玩儿了五六十年还是臭球臭棋;而书法一道才学几年,却技艺精进。由此看来,干好一件事如果没有天赋,仅凭兴趣靠努力和勤奋而获成功,难度必然非常巨大。这就如同,一片土地总会有一种种子适于它。一个人干这不行不等于干那也不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要有识人之明,要因人施教
!
三,书法入课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 董其昌
中国书法发展数千年,源远流长翰墨飘香,历代大师提炼创造出许多辉煌。古代知识分子文人的素质修养离不开琴棋书画,诗词文章。
过去常言,“书如其人。”这是说字写的好坏代表一个人的才学素质文化修养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的名片。中国古代科举以诗书文章取仕,就是这种说法最好的诠释。它促使古代知识分子在一定要在书写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书协新任大掌门呼吁小学教学引入书法课程。这个提议显然比”脑子进水“的梅兰芳的后人呼吁小学设京剧课要靠谱的多!我觉得初级教育的小学阶段应该有一定的书法课程;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要有书法选修课程;美术院校应有软笔书法教程。
为什么小学要有书法课程呢?因为读书,写字是儿童受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既然人人都要从小学习写字,为什么不在学习的起跑处,在敲键盘玩儿手机之外,抽一点时间教他们写好字呢?让小学生接触软笔摹红模,硬笔临帖,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好字的能力,背不住有人因此而日后成为书法家。
琴棋书画唱歌跳舞都会对提高人的素质修养有很大助益,但书法艺术对于提高个人素质的综合性总体性肯定大于其他各项,这是因为诗书文章的必然联系远远高于其他。
闲聊书法这篇小文原计划谈及书法审美,书界腐败堕落等方面的问题,但这类文章最近被和谐删除的很多,因此暂且歇笔,另文专述。
书法闲聊1
这篇小文是我2019年6月写的博客文章,不知何时何因被和谐,好在底稿尚存,重写不难。
“八法唯心先笔正,临池白首学为人。” —— 黄炎培
“一个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 ” —— 黑格尔
一,书法启蒙
平生初始用毛笔练习写字是在遥远的小学时代。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时,好像有一两个学期每周有两堂描红模课,自己研墨,按老师教的方法描红模,课后有一页作业,老师对描的好的字用红笔划圈。小孩子大概都有争强好胜心,我坚持努力不懈,想多得些红圈圈,但一直没找到多得红圈要领。从那以后一直到50有8再也没有用毛笔正儿八经写过任何东西。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因右派罪被流放出京的先舅退休返京居住,他是一位上世纪30年代成名于上海滩的书画艺术家。我正式请他教我书画,他让我在他工作时旁观学习。因此,我有幸以旁观旁听的身份,在他案头桌最近距离看他书写作画。如此旁观学习,坚持了有半年,后因恢复高考要备考而忍痛放弃这种学习。今天回想,这一时期的耳濡目染对以后的艺术审美鉴赏有着不容置疑的开光启蒙作用。另外,他曾对我说过这么一段话:“凡有成就者都得是自学得来,靠别人教是教不会的。" 此话虽已时逾半个世纪,言犹在耳。
二,学书之路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 白居易
“写字不同于练杂技,并非非有幼工不可者,甚且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识,何论解其笔趣乎?幼年又非不须习字,习字可助识字,手眼熟则记忆真也。” —— 爱新觉 启功
“ 紫霜毫,端溪砚,右军北海虞世南,晋唐名帖欲临遍;尚意一路学庭坚。” —— 老刘拙作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学习书画是我青年时的志向,惜乎奔波操劳多半生,这一想法从未着手实施。2012年初,我旅居海外20年后返乡定居,空闲时,总觉得还有不忘初心的冲动,也有一种能练好软笔书法的强烈自信,为了此生不留遗憾,于是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坚定实施。黄公炎培曾有,“临池白首学为人”之说,今吾不才却敢追效黄公,白首学书言未老,每日操练不辞劳。
我的学书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拜古帖为师,选购几本自己喜爱的书帖,每日三餐后,抖擞精神临帖半小时,正楷选学赵孟頫,一日三练每日不辍。这里要注意,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孤独修炼的过程,可能与练功修禅的闭关有相似之处,一定要心如止水无杂念,反复研习,领悟体会古代书家的笔法笔意字理结构。如此坚持了半年初见成效,感觉已能把握字体结构,乃研读二王兼学李邕,虞世南,柳,米,黄,取各家之长;一年后自觉大见成效,已能写出自得自乐的书作。‘
我的爱好很多,乒乓和围棋从青少一路相伴至今,虽然爱好上瘾且每日操练,却水平不高,玩儿了五六十年还是臭球臭棋;而书法一道才学几年,却技艺精进。由此看来,干好一件事如果没有天赋,仅凭兴趣靠努力和勤奋而获成功,难度必然非常巨大。这就如同,一片土地总会有一种种子适于它。一个人干这不行不等于干那也不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要有识人之明,要因人施教 !
三,书法入课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 —— 董其昌
中国书法发展数千年,源远流长翰墨飘香,历代大师提炼创造出许多辉煌。古代知识分子文人的素质修养离不开琴棋书画,诗词文章。
过去常言,“书如其人。”这是说字写的好坏代表一个人的才学素质文化修养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的名片。中国古代科举以诗书文章取仕,就是这种说法最好的诠释。它促使古代知识分子在一定要在书写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书协新任大掌门呼吁小学教学引入书法课程。这个提议显然比”脑子进水“的梅兰芳的后人呼吁小学设京剧课要靠谱的多!我觉得初级教育的小学阶段应该有一定的书法课程;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要有书法选修课程;美术院校应有软笔书法教程。
为什么小学要有书法课程呢?因为读书,写字是儿童受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既然人人都要从小学习写字,为什么不在学习的起跑处,在敲键盘玩儿手机之外,抽一点时间教他们写好字呢?让小学生接触软笔摹红模,硬笔临帖,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好字的能力,背不住有人因此而日后成为书法家。
琴棋书画唱歌跳舞都会对提高人的素质修养有很大助益,但书法艺术对于提高个人素质的综合性总体性肯定大于其他各项,这是因为诗书文章的必然联系远远高于其他。
闲聊书法这篇小文原计划谈及书法审美,书界腐败堕落等方面的问题,但这类文章最近被和谐删除的很多,因此暂且歇笔,另文专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