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贞观君臣论治·戴胄忠清》2021高考全国乙卷

(2021-11-25 09:20:29)
分类: 文言文注解

 

戴胄忠清(忠诚清廉)公直(公正耿直)(提拔)大理少卿(即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皇上,即唐太宗李世民)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多诈冒资荫(凭先辈的勋功或官爵而做官)敕令(帝王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自首,不(自首)者死。未几(不久)有诈冒事(被发现,即败露)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远方)。”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用来)(施行)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生气,恨)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已经)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依法裁断/处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直言敢谏)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假冒资历和门荫,太宗令他们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发觉的,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的假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国内没有冤案。

sh,古县名)令裴仁轨私役(唐朝主管官员不缘公事私自役使所部人力物力的犯罪行为)门夫(看门的人),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直言规劝)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因为)轻罪而抵极刑(判处死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措:安放。即“手足无措”,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

鄃县县令裴仁轨私自役使看门的人,唐太宗非常生气,想杀了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说:“ 法律是陛下和天下臣民所共有的,而不是陛下一人独有的。现在裴仁轨犯了轻罪而要处他以重刑,臣恐怕天下人会手足无措。”太宗很高兴,免去裴仁轨的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司法名。是皇帝勾决朝审、秋审情实人犯下达执行死刑命令前的必经程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片刻)之间,三覆已(完结)。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吃)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在可矜(值得怜悯)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帝王的命令、法令):“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尚食局,官名,掌帝王膳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奏乐)。皆令门下覆视(查核,察看),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情况/案情)以闻。”由是(因此)全活(保全,救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奸恶逆乱)者一覆奏而已。

(冬十二月)唐太宗对侍臣说:“我认为判定死刑是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要求三次审查后再上奏,希望能够思考得成熟详细。但有关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三次审查。再者,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而撤去音乐、减少膳食。我的宫院没有常设的乐舞,然而经常为处决犯人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明文规定。还有,各部门审理案件,只能根据法律条文,即使案情令人同情也不能违法减轻刑罚,这中间怎么能没有冤案呢?”丁亥(初二日),下诏:“ 判决死刑犯,两日之内要五次审查上奏,下达到州县的死刑要三次审查上奏。行刑的这一天,尚食局不要进奉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要演奏舞乐。这些规定都要经过门下省审查,如有根据法律应该判决死刑而情节令人可怜的,记录下案情,上报朝廷。”因此最后免于死罪的人很多。在处决前一二日五次审查的,到处决之日又要三次审查奏请。只有犯恶逆罪的案件,一次审查奏请就可以了。

上尝与侍臣论狱(讨论审理案件)。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发生偷窃),帝令於士澄捕之,(稍微)涉疑似,皆拷讯(刑讯)取服(逼迫服罪),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罪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持章表上奏),尽杀之。”上曰:“此(难道)唯炀帝无道(暴虐,没有德政),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怎能,怎会)不亡?公等(各位。“公”是对人的尊称,“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们”)宜戒之。”

唐太宗曾经与侍臣讨论案件审理问题。魏徵说:“隋炀帝时曾发生一起偷盜案件,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盗贼,只要稍微与案情有牵涉而被怀疑为盜贼的人,都通过拷打刑讯使他们屈服来取证,总共有两千多人,炀帝命令都杀掉。大理丞张元济奇怪有这么多犯人,试着探查情况,发现两千多人中只有五人曾经为盗,其余的都是平民。张元济却竞然不敢向炀帝奏明,还是全部杀掉了。”太宗说:“这怎么能只是炀帝无道,他的臣子也不尽忠尽责。君臣都这样,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你们应当以此为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