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羽
子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42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治通鉴·唐纪九》注释及译文

(2021-11-17 20:57:13)
分类: 文言文注解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这些)未易化(不容易教化)也。”魏征对曰:“不(这样)。久安之民骄佚jio yì,骄纵放肆),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比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认为对)之。封德彝(反对)之曰:“三代以还(以来),人渐浇讹jio é,浮薄诈伪),故秦(使用)法律,汉(掺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全)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

  元年,关中饥,米斗(价值相当于)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东奔西跑)就食(出外谋生)未尝(不曾)嗟怨。是岁(这一年),天下大稔(大丰收。rn,庄稼成熟),流散者(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一整年)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大门)不闭,行旅不(粮食)粮,取给qj,取来供需用)于道路焉。上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停止武备,转而修明文教),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今颉利xié lì1.唐代东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名咄苾。 2.借指少数民族首领)成擒(被捉住),其酋长并带刀宿卫(值宿守卫),部落皆袭衣冠,征之力也,但恨不使封德彝见之耳!”征再拜谢曰:“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上曰:“朕能任公,公能称所任(称职。称,适合),则其功岂独在朕乎!”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武备(军事方面的设施)(确实)不可(缺少);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yì n,太平无事),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的很对。封德彝反对说:夏、商、周三代以来,人心渐渐地变得浇薄狡诈,所以秦朝使用法律,汉朝兼用霸道,想教化百姓而不能奏效,否则怎么能起效而不用呢?魏征是一个书生,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过去黄帝征伐蚩尤,额顼诛杀九黎,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都能在有生之年达到天下太平,难道这不是遭受大乱之后吗?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浇薄狡诈,那么到现在,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唐太宗贞观元年关中发生饥荒,一斗米竞值一匹绢。贞观二年,天下发生蝗灾,贞观三年又遭受水灾。唐太宗勤政安民,百姓虽在关东、关西奔走寻找食物,却不曾有怨恨。这一年天下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故乡,一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下来,被判决死刑的人才二十九个人。东到大海,南到五岭,都夜晚不关闭外门,出外旅行的人都不携带干粮,在路上可以得到。太宗对长孙无忌说:贞观之初,上书的人都说:君主应当独自运用皇威和皇权,不可以委托给臣下。又有人说:应该显耀国威和武力,征讨四方的蛮夷。只有魏征劝我放下武器勤修文教,中原安定之后,四方的蛮夷就会主动降服。我采纳了他的意见。现在颉利可汗成了俘虏,他们的部落首领成了宿卫官,各部落承袭贵族的爵位,这是魏征的功劳,只是遗憾封德彝不能看到这些。魏征第二次拜谢说:突厥破灭,海内安定,都是靠陛下的威德,臣有什么功劳啊。太宗说:我能够任用你,你十分称职,功劳怎么能只是我一个人的呢?”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府库里的铠甲兵器,远远超过了隋朝。唐太宗说:铠甲兵器、武器装备,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然而隋炀帝难道铠甲兵器不足吗?最终还是丢了天下。如果各位能尽心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最好的铠甲兵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