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扬雄传》注释及译文
(2020-04-26 10:20:24)| 分类: 文言文注解 |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祖先)出自有周(周代,古时习惯于朝代前加「有」字)伯侨(战国时学神仙的方士)者,以支庶(宗族的旁支)初食采(享用封邑的租赋)于晋之扬,因氏焉(以之为氏),不知伯侨周何别(哪一支系)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研究)章句,训诂(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其三月,将祭后土(土地神),上乃帅群臣横(横渡)大河,凑(奔向)汾阴。既祭,行游(出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陟zhì(登高)西岳以望八荒,迹(追寻)殷、周之虚(通“墟”,故城),眇然(长远)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还,上《河东赋》以劝。明年,上将(将要)大夸(向……夸耀)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官名;政区名,为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发(征发)民入南山,捕熊黑、豪猪、虎豹、糜鹿。是时,农民不得收敛(收割庄稼)。雄上《长杨赋》,聊因(姑且凭借)笔墨之成文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讽谏)。
王莽时,诛(诛杀)丰父子,投(流放)棻fn四裔,辞(供词)所连及(牵连到的),便(立即)收(收押)不请(奏请)。时雄校书(校勘书籍)天禄阁上,治狱(审理案件)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几乎)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暗中)请问其故,乃(原来是)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莽六书之一。据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改变而成),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皇帝下诏不追究他)。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嗜好)酒,人希(少)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跟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向来)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盖)酱瓿
【参考译文】
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他的先人是有周伯侨的后代,作为庶出旁支以晋的扬作为食邑,并以此为氏,不知伯侨是周的哪一支系。扬雄小时候好学,不研究章句,通晓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急于得到富贵,不担忧贫贱,不故意修炼方正廉直的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家产不超过十金,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却很安然。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哲的书不喜欢;不合己意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侍奉。却很喜欢辞赋。此前,蜀有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
孝成帝时,有门客推荐扬雄的文章有司马相如的风范。这年三月,皇帝准备祭地神,于是率领群臣渡过黄河,奔赴汾阴县。祭记完毕后,一路上游历了介山,绕过安邑具,瞻望龙门山,游览了盐池,登上了历山,就可以看到八方荒远之地,寻觅到殷、周的遗址,自然就追思昔时唐尧、虞舜的风尚。而杨雄以为与其仰慕古时的善美风俗,不如自己去建立一种好的风尚,回来后就向皇帝进献《河东赋》以为讽劝。第二年,皇帝要向胡人夸耀禽兽之多,秋天,命令右扶风征发百姓进入南山,捕捉熊黑、豪猪、虎豹、糜鹿。此时,农民不能去收割庄稼。扬雄献上《长杨赋》,这权且用笔墨作成文章,就假借翰林作为主人,子墨作为客卿来讽谏。
王莽时,诛杀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供词所牵连到的,立即收系不必奏请。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要抓扬雄,扬雄怕不能自我免罪,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过写奇字,扬雄不知情。(皇帝)下诏不追究他。
扬雄因病免职,又召为大夫。家境一向贫寒,爱喝酒,人很少到他家。当时有多事的人带着酒菜跟他学习,钜鹿候芭常跟扬雄一起居住,学了《太玄》《法言》。刘歌也曾看到,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学者有利禄,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瓿了。”扬雄笑而不答。活到七十一岁,在天凤五年死去,侯芭为他建坟,守丧三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