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子语言中的类比推理——《晏子使楚》教学实录片段

(2018-05-19 20:26:20)
标签:

课堂实录

成长驿站

分类: 教师发展

晏子语言中的类比推理——《晏子使楚》教学实录片段

程俞婷 其玉校长

这是小徒弟程俞婷在听了我的课后写的一篇短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已经提出快20年了,但现实的语文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理念呢?


从理念到实践,20年,除了在教学的手段上更丰富更绚烂,我们真的很难看到“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特点”的课。本文只是《晏子使楚》重点段落的品读片段,不能说完全体现了课程理念,只是孩子们喜欢,课堂高效!

http://s5/mw690/006tvDslzy7kAFivX0M24&690


晏子使楚,与楚王有三次交锋,第三次的回应是故事的高潮,以“橘化为枳”类比“入楚为盗”。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通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语言的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在此,我们节选其玉校长《晏子使楚》的教学片断,看看其玉校长如何引领孩子体会晏子在“吃酒席”中回应楚王侮辱时语言回应的“妙”。为了真实地还原教学,我用教学实录的方式给大家呈现。


我们先来看看文本——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


师:现在2分钟练读这段话,标出句子序号,想想每句话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段话,生快速朗读,教师巡视观察,提醒学生标出句子的序号。)

师:读第一句话,这是什么句?

生: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

师:什么意思?

生:大王你是知道的。

生:大王是知道的。

师:同样的意思,用反问,为何?

生:不容质疑,不容辩驳。

师:说完整,什么不容辩驳?

生:我体会到了晏子语气中的不容质疑,不容辩驳。

师:体会很准确,说得更清楚。一起读句子。


评:老师对学生的读有要求,听有要求,说也有要求,这既是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分析、归类能力的培养。


师: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有几组对应关系,你能发现吗?圈出,自读。

生:发现了,有三组对应关系。

淮南——淮北

柑橘——枳

又大又甜——又小又苦

师:突出三组对应关系,读。

生:(齐读)


评:早就听说其玉校长“以读代讲”功力不一般,在此领略到了。学生这一次的读和开课“读通顺时的读”完全不一样了,自然有了轻重缓急。原来,品读,就是理解后的表达。


师:三组词语分别是什么对应?标记。

生:三组词语分别是地点、果实名称、果实特点进行对应。

师:结论,齐读。

生: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师:读三次。

生: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师:有发现了,你来!

生:这是一个反问句。

生:意思就是说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

生:意思是说,除了水土不同,没有别的原因。

生:水土不同是导致柑橘到了淮北变成枳的唯一原因。


评:学生在第一个反问句中习得的语言领悟力在这儿得到运用,省略了诸多教师的讲。老师在这儿没有打断,没有追问,是学生的自读自悟。


http://s2/mw690/006tvDslzy7kAFkkyQNd1&690


师:两个反问句连起来读三遍,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大王难道不知道吗?

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生:两个反问句都表达了晏子的反驳时态度很坚决。

生:两个反问句增强了不容置疑的语气。

生:两个反问句晏子都在告诉楚王这是你肯定知道的。

师:这是个什么现象?

生:水果的现象。

生:自然现象。

生:是自然中发生的事实。

师:对。说了事实说什么?自由读第四句话。

生:说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可到了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

师:注意,句子开头有四个字,很重要,圈出,读。

生:同样的道理

师:三遍。

生:同样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

师:也就是说,用前面的事实是要讲一个道理,什么道理?这一次的学习有难度,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要合起来读。小组合作,看谁能找出更多的对应关系。

生:(小组合作后交流)

淮南——齐国

淮北——楚国

柑橘——齐国人

枳——入楚的齐人

又大又红——安居乐业

有小又苦——盗贼

师:全班齐读,体会句子中的对应关系。

生:(齐读句子)


评:手把手“扶”着孩子学会分析对应关系后,抓住“同样的道理”,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分析,有收有放,既教会知识,又习得能力。


师:道理得出的结论是——

生: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

师:忘记用反问句了?

生:不是。

生:这儿最好不用反问了。

师:原因?讨论。

生:毕竟人家是国王,再用反问就咄咄逼人了。

生:晏子是去楚国访问,是在人家的国土上,还是不要逼人太甚。

师:那前面就可以逼人太甚?

生:前面是事实,是自然的现象,用反问没有问题。

师:到此,你觉得晏子的语言妙在何处?

生:(小组讨论,交流)


评:晏子的语言很“妙”,妙在他的话语中有类比、反问、推理、对比,基于事实——反问,不可辩驳,为下一步做准备;类比结果——推测,委婉中彰显智慧,既无可辩驳,又不咄咄逼人。结尾处推测的柔,实则是“刚毅”,一个外交家的智慧彰显得淋漓尽致。


师:关于晏子第三次交锋语言中的妙,我有这样的体会。

(出示教师下水文,生小声读。)


事实,不可辩驳的力量

如果说开始的反问让楚王震惊的话,紧跟着而来的例举“柑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更让楚王无话可说。短短两句话,38个字,晏子用对比的方法说出了三组对应关系,橘对枳,南对北,又大又甜对又小又苦。这不是杜撰,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而事实,最具力量的言辞。


类比中的智慧

“同样的道理”,既承上又启下,上面说事实,后面说类比,话锋在此陡转。楚王在“柑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事实面前不可辩驳,难道依据事实的类比推理还会让你有机可乘?不可能。因为,如果楚王否定“齐人入楚为盗”原因不在“国“,而在“人”那就是否定“橘化为枳”的事实。


师:前两次交锋晏子语言的“妙又体现在何处呢?自主选择一处,反复读3分钟,然后再用3分钟完成小练笔。


http://s14/mw690/006tvDslzy7kAFmMxrfdd&690


评:两段话,教师的功力非比寻常,真不愧为特级教师。教师的两段话远远高于学生刚才课堂的体会,以文字的方式开启了学生的“语言鉴赏”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