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3--6岁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2018-12-19 11:29:47)| 分类: 论文心得 |
一、研究的概况
(一)背景和意义
1.背景:
习惯是人生中最大的指导,而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促进幼儿自我服务及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力建立基础,还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自理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做好铺垫,使他们对日后的学习乃至成人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凡事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任何家务事长辈都包揽了,孩子们缺乏锻炼。特别是长辈带的孩子,在包办代替的生活中失去了劳动意识和能力,经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期以来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幼儿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偶尔会有人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劳动活动,但根本没有养成幼儿自主劳动的习惯。因此,此课题急需有序开展,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和发展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
2.意义:
一方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幼儿自我服务及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家园共育的模式下,改善目前因过度包办代替而造成幼儿自理能力缺失等不良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三方面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是离不开对幼儿的解读和认识的,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促使教师思考研讨开展家园共育的多样化方法和途径。并与家园同步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的社会领域幼儿劳动实践教育案例,为日后教师在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方面及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做好铺垫及前期保障。
第四方面研究过程中我们会总结出学龄前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家园指导手册,帮助广大家长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方法得以指导。最关键的是在促进家园合育的同时,产生“示范效应”,推广合育体系,扩大受益群体。
(二)目标和内容
1.目标:
一是在了解我园3--6岁幼儿劳动习惯养成及劳动能力现状同时分析导致目前现状造成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梳理出改变现状的思路方法。二是帮助教师梳理科学的幼儿劳动习惯养教育策略、组织开展多样化劳动的形式技巧。让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支持者、引导着、观察者。三是给幼儿真正创设促进幼儿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充分发挥以幼儿为主体的实效性,发展幼儿的各方面自主能力,让劳动习惯真正得到养成和锻炼。
2.内容:
一是通过调研对我园3--6岁幼儿劳动习惯养成及劳动能力现状进行小结与整理,对不同层次劳动习惯能力的幼儿发展状态进行问题归纳。二是通过座谈、访问、研讨、调研等方式对产生这样的现状进行客观的成因分析。三是针对不同的幼儿劳动能力及劳动习惯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四是面向全园幼儿从不同年龄段幼儿三个维度不同的点出发开展进行探索和实践。五是在分享交流和培训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取长补短、优化方法策略并进行延续和推广。
(三) 方法和思路
1.
----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制约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原因,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出阶段式的干预策略,在教研与家园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记录幼儿的成长变化,不断形成活动方案。
----问卷调查法:设计家长问卷,教师问卷,围绕社会领域目标、教育建议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对幼儿发展的期望及实践中的有效策略进行调查,在课题实践中期还可以设计问卷通过对家长、老师了解课题在开展的不同阶段的认识水平。
----访谈法:由于受幼儿年龄的限制,我们还将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了解活动开展的效果,形成更加全方位的应对策略。
----经验总结法: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在定期开展的阶段小结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使研究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文献资料法: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在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好的做法,借鉴相关的研究策略运用于实践。
2.思路:首先对3--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各项劳动能力数据的前测调查,在教师和家长中开展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自身劳动能力习惯的调查研究现状及教师与家长的认识水平对幼儿要具有的社会性发展自身劳动习惯的合理期待。从不同年龄段幼儿应该具备的劳动能力及养成的习惯现状的了解开始,把握住影响和制约幼儿劳动习惯养成记劳动能力提升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问卷有针对性的在家长和教师中开展相关专题培训活动,通过组织学习让家长、老师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统一的认识,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进而在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心中充满目标的进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再通过对教师和家长的调查,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幼儿劳动习惯能力及社会性发展的现状和家长的期望,有针对性的商讨并设计家园干预措施。同时依照干预措施,开展家园同步教育及实施,并在观察中、实践中注意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详细的园所、家庭干预计划、园所、家庭预期结果,观察记录、实施的具体流程、活动的效果、教师的反思、家长的评价、幼儿的感受等几个方面,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整理和记录。依靠小组教研的方式对活动阶段的实施进行研讨与分析,完善及修改,进行再次的尝试和内容的不断扩充,最终来达成提升教师、改变家长、规范活动和成就孩子的最终目的。
二、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大致经过以下四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的确立及讨论内化阶段:本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对课题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等的确立。
第二阶段:幼儿劳动能力及习惯养成现状的调研分析阶段:本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对全园幼儿实施劳动教育家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确定年龄段课题研究的落实和培训。
第三阶段:活动的组织干预阶段。本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三个维度开展实施的不同活动、实践观察进行跟踪观测。从一个宗旨“让幼儿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两个通道暨“家庭、幼儿园”和三个维度暨“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四个路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实践活动)来推进。
第四阶段:研究的反思与调整阶段:本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对研究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三、研究的效果
一个亮点覆盖、两方思想改变、三面能力提升、四个方式转变
1.
2.两方思想改变----即教师思想的转变和家长观念的转变。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家园共育在家长和孩子中至关重要,《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本课题中的家园共育旨在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来共同促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3.三面能力提升----即幼儿、家长、教师。
课题研究过程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交往能力、劳动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开展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一系列的家园互动及实践活动,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亲子之间的感情、家庭的幸福感指数均有所提升,不仅如此几张的参与一方面使孩子个体活动变得有延伸的可能(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劳动实践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劳动习惯养成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变家长的态度,引领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并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思考研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与家长沟通交往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1.
四、研究的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讨论----实践----反思我们对幼儿劳动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有了一定的对策和方法,也将这些方法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进行了尝试,对幼儿园有效的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劳动活动有了一些实践的经验。
针对目前我们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最好的策略是:抓好管理、教好老师、搞好研究。
1.管理是基础保障。管理是幼儿园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只有幼儿园重视了某项工作,这项工作才能有良好的土壤进行孕育和生长,所以幼儿园科学的管理是开展研究工作和班级劳动活动的重要基础,没有管理这个平台,一切活动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科学的管理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坚实的基础。一是在思想上形成统一的战线。通过学习、动员、研讨、观摩等不同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上开展活动的愿望,并在幼儿园的工作规划中明确的提出对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目标。把所有人的思想认识都提升到同一个高度,明确本年度的教育教学的重心任务-----劳动教育。二是在设计上形成科学规划。一方面从保教管理口对劳动教育活动提出目标认真落实,同时和核心教研组一起将把要改革和解决的问题清单进行整合,从最顶层形成活动开展的清晰脉络,通过分工保障教师能理解自己的具体“任务”,从而将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有效的转化成我们的经验。三是在制度上形成有力的保障。形成一定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如教师参加教科研成果获奖奖励机制、参加劳动实践优秀案例金点子、心得体会评选,年级劳动特色活动等促进教师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的,让教师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及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慢慢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持续的进行关注和研究。
2.教师是根本核心。一是改变教师的态度。改变态度即让教师始终将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放在心中,感受过程中孩子能力的提升,家长观念及做法的转变,教师的转变和专业提升等带来的成就感,把教师被动的状态逐渐调整到积极主动的态度中。二是帮助教师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孩子的行为对整个研究的实施及孩子能力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会从三个维度中的每一个小点对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每个月会对孩子不同的劳动习惯养成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找出需要加强关注和提升的方面并采取相关措施继续深入观察。三是指导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小结。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汇总,我们让教师把活动开始前的思考、观察的记录、和实施的感想都用文字或照片记录下来,定期在召开小组研讨会上进行小结,大家的做法和经验在讨论的过程汇总更加完善。
3.教研是抓手推进。一是对幼儿园的教研组进行网络架构。在这项研究中幼儿园的教研组一定是立体的构成,纵向上来看是园级--年级--班级三个层级双向运行的过程,从横向上来看,各个平行班之间在不同维度不同内容上进行分项研究。二是明确教研的目标和思路。我们认为目标是需要进行阶段性划分的,米不爱的阶段性划分带给教师的是看得见的收获和积极的鼓励。就本课题来讲,我们分解的阶段性目标为“现状统计分析,问题分析---培训指导(家长、教师)----日常劳动教育活动---家庭跟踪实践,教师在园跟踪实施---年级劳动特色活动----研究优秀案例评选”通过对目标的分解,减轻教师的压力,同时也明确了研究的思路。三是选择适宜的教研的组织形式。在幼儿园做教研最有效的形式就是现场跟踪,阶段反思。没有什么比事实更有说服力,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研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跟踪指导、定期培训、小结,形成一定的结论,然后进行调整和再验证。也只有这样的教研方式才是最能带动教师一起成长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