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学习心得
榜头中心小学 陈萍 2017.4.16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指南》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念。生活化的课程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而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便是其中有机的结合点,它强调以幼儿为主,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所以美术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不仅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预先设计,也可以是教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敏锐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的突发性、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来调整教学计划,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美术活动,使得我们的美术活动呈现生活化的动态和灵活的特性,让幼儿体验更多的快乐。
(一)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让幼儿在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幼儿在课堂中感受的是一种艺术美,一种唯美,而我们更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并学会去发现美。
美术教育生活化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满足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也为美术表现积累了情感经验其它有用的经验,垫定良好的美术表现基础,使幼儿达到愿说乐画的境地。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这样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就感到轻松有内容可画。
秋天到了,带领小朋友们去秋游,到校园里、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小朋友发现了秋天:树叶变黄了、叶子飘落下来了;路边的豆子成熟变黄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菊花开放了;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田野里的稻子变成了金黄色,弯下了腰……大自然给美术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朋友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同时,更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于是,一幅幅美丽的“我眼中的秋天”主题画,展示在了“金色秋天”的主题墙上,一个个手工作品“我心中的秋天”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快乐的秋游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从活动中体验了愉悦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愿望。
美术教育生活化能多方位、多元化地为幼儿创设感知美的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自觉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从而让幼儿不自觉地迸发出“动之以情、感之于心、思之于形、联之于境、赋之以美”的艺术情感。
(二)把生活引入艺术活动,感受生活,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
美术教育生活化是使教育活动以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熟练地利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原有经验的价值和趣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生活经验”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丰富的经验,才能使美术活动真正让孩子体味生活的美,自由地创造美。
对幼儿来说他们所接触的生活环境狭小,只有在家里或是学校,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少了。可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带领幼儿走入生活,那就要老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幼儿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结合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大胆与夸张的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这其中融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因此,美术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有关事物,把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实施中,会让孩子用心去感受生活,在最大限度中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会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美术创作之中,从中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例如,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雨伞”,就是一个很好活动内容。“雨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它的普及性和独特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雨伞伞面上的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大家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本学期,我们幼儿园课题组抓住了这个十分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设计美术活动《美丽的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的花纹。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怏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中的学习氛围非常积极和融洽,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都很好。我通过课件,引导孩子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伞面上的美丽图案,介绍伞面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尝试与幼儿进行直接互动,引起全班小朋友积极回应。孩子们在活动中,相互述说着自己见到的“伞面的图案”,热烈地讨论着自己要如何为“伞面”进行装饰,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好不热闹,大大的激发我们班上孩子们对这次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幼儿创造出作品,画面十分丰富,感动着每一个参观他们作品的人,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反观之,如果不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们对于美术教学活动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本学期我结合“主题美术教学”,设计了一节美术活动《七星瓢虫宝宝》,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虽然“七星瓢虫”的画法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对于“七星瓢虫”这种昆虫不是非常熟悉,有的幼儿虽然听过它的名字,但却不曾见过,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的积累。组织本次美术活动中,我虽然用了许多方法让孩子们了解“七星瓢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孩子们反馈出来的作品,显得十分单调,存在“依样画葫芦”的单调模式。孩子们借助教师的范图,以及课件对“七星瓢虫宝宝”进行的感知尝试,却只是停留在“七星瓢虫”最基本的形象上。孩子们带着“试懂非懂”的态度进行作画,根本表现不出自己心里的真实心境,这便使孩子们出现“说得比画的好”不协调课堂效应。应付性的完成作品,使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显得呆板,缺乏生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均表现不佳。
从这两个例子的相互对比,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适当教材,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作品,会使美术活动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可以充分挖掘孩子身边的美,不但引导孩子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它,更引导他们富于感情的接受它。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孩子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如:收集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组织外出参观、生活实践、游戏等活动。只有当孩子的经验越丰富,其感受也就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如主题活动《国宝熊猫》,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让幼儿了解熊猫的样子、熊猫喜欢的东西、刚出生的熊猫是什么样的、熊猫的不同动作的图片等等。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幼儿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愿望,在他们的画中表现了不同动作的熊猫、可爱的熊猫。
总之,教师适当的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能使孩子们在生活背景之中,更深一步的感受生活式的课堂带给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激发孩子们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和兴趣。
(三)选择生活化的表现材料,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非凡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爱好。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纸盘子、碎布、蔬菜、水果、纸杯、盒子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提供的瓜果蔬菜的横切面,让孩子们利用瓜果蔬菜的横切面作当印章,进行拓印画,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除此之外,我还运用毛线、纸条、珠子等生活中常见生活物品,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既引发幼儿对常见生活物品多种使用方法的思考,也丰富孩子们的创作表现手法,让孩子们在美术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化,以环境布置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区域活动显得更加有趣,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例如,本学期课题组设计的“蔬菜拓印画《会变的蔬菜》”。活动中,幼儿们对于“蔬菜”这些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绘画材料,十分感兴趣,当我出示用以各种“蔬菜横切面组合”为基础形式作画的范图时,更是得到了全班幼儿的热烈响应,孩子们不仅猜想“这些图画到底是用哪种蔬菜变成?”然而,“那这些蔬菜除了能变出这些物体,还可以变成什么其他的物体呢?”这个问题也变成鼓动孩子们创作与别不同绘画作品的精神支柱。本次美术活动的教学效果,让我感到十分满意。孩子们在本次美术活动中,不仅对自己亲手用“蔬菜拓印”出来的绘画作品感到兴奋不已,而且对于“蔬菜”这种常见的生活材料有更宽广的了解。孩子们富有创造性的绘画作品,使整个美术活动更显得有意义,我在孩子们的眼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发自于内心的快乐。
本次的美术教学活动,给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教学材料”所带来的非凡意义。同时,本次美术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带给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美术体验,它是幼儿创作表现的绘画作品最有效途径。
又比如生活中的蛋孩子们都见过,所以我们就可以把蛋材料引入美术教学中生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如《不倒翁》,让幼儿在家准备一个没有蛋黄蛋清的鸡蛋壳,运用美术手法制作一个漂亮的不倒翁;《蛋壳彩绘》,让幼儿用水彩笔在蛋壳上画画;《蛋壳贴画》,让幼儿先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然后再把蛋壳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美丽的画就呈现出来。
我们还把稻草请进教室,让幼儿的运用稻草制作稻草人或是稻草贴画、麦秆贴画,用自已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
(四)如何在生活中挖掘适合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的各种材料
幼儿园美术活动包括欣赏活动、绘画活动、手工活动三大类,而这些活动内容和题材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教师应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开展美术活动,从而促使幼儿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发展。
1.挖掘适合幼儿进行欣赏活动的材料
在生活中适合幼儿欣赏的材料有很多,天空中飘过的多多白云,草地上的小草和小花,幼儿穿在身上的连衣裙,社区的亭台楼阁,自然角饲养的金鱼等等。这些都能成为幼儿欣赏的材料,生成一次次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一双发现美的事物的眼睛,才能引导幼儿去观察、欣赏生活中的美。
2.挖掘适合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材料
在生活中,适合幼儿进行绘画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用彩笔和画纸。一根树枝、一节粉笔头、一把刷子都能成为幼儿的绘画工具;一个废旧的纸盒、一件旧背心、一面瓷砖墙、一块水泥地面随时都可能变成幼儿作画的载体。只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空间,幼儿的日常绘画活动将会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幼儿也会因此更加喜爱绘画活动。
3.挖掘适合幼儿进行手工活动的材料
适合幼儿进行手工活动的材料非常丰富,广阔的大自然和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就是材料的来源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点状材料、面状材料、线状材料、块状材料几种,这几种材料前面都已经提到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块状材料的提供。块状材料有泥、面团、石块、萝卜、土豆、蛋壳、纸盒(包装盒、牙膏盒、牛奶盒、鞋盒等)、核桃、乒乓球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刻、雕、拼接、组合、串联、剪贴等方法来制作立体造型。
(五)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情境,有利于突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
我国闻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就是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是关注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生活化的情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创设典型场景,以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促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求索,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使美术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才有助于唤起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上学期我们快过年了,大家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春节气氛当中,针对这一现象,我紧紧抓住这次教育契机,创设以“节日活动”为背景的生活情境,设计了美术教学活动《美丽的烟花》,让孩子们在充分感受到节日环境中快乐、愉悦的心情后,以“点、圆圈、长短线”等小班幼儿的基本技能,设计各种“美丽的烟花”
夜空,让孩子们进一步的积累生活经验,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充实他们的积极情感,以更好的方式表现自己心中所想,突出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本次美术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能很大胆、很自由、很自信的进行创作,活动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孩子们勇敢的体验着“节日生活情境”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耀感。孩子们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让每一个用心体验、感受生活的人眼前为之一亮,真是非常了不起!
不仅“节日生活情境”可以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也是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主体性最有效的生活情境。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我们抓住孩子们对“树叶外形特征”的好奇心,设计了《会变魔术的小树叶》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学园里的小花园,根据“各种树叶的外形特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把各种树叶组合成为具体的物体形象,让孩子们在对“树叶”的探索中,愉快的学习,把活动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活动的主体性,感受着“大自然生活情境”给他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体验着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事实证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孩子们在自由创作中突出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其与众不同的个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体验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感受生活化的美术表现形式,进一步的锻炼孩子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怎样读懂幼儿的画
在我们孩子创作了许多生活化的美术作品后,我们要怎样读懂孩子的画,这一方面我觉得很重要。特别是家长接孩子的时候,总喜欢看一看他们的画。常常听到赞赏的声音多,责备的声音也不少,但真正能读懂儿童画的人却很少。幼儿的画不同于成人的画,它有自己特殊的造型。这种造型不是幼儿臆造相互来的,而是幼儿在绘画发展过程中自身出现的特点。这些特点一般表现在4~7岁年龄段幼儿画中,也是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产生的,怎样读懂幼儿的画,理解他们对生活的表现与展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自身要读懂幼儿的画。
透明画
幼儿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他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的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于是幼儿的绘画中出现了这样的生活画面:在房子外面能看清房子里面的物品;从地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下的东西;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裙子里的腿、母鸡腹中的蛋等等。这种透明式的画法,犹如X光,可以穿透任何东西,所以也称为“X光画法”。
夸张法
幼儿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对生活中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加以忽略,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作品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夸张画。如,绘画中粗大的红色针头表现出幼儿对打针的恐惧,占了半个脸的大嘴巴体现了吃东西时的兴奋心情等。幼儿的夸张发与成人有本质的区别。后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往往借助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幼儿的夸张法实际上是他们画其所注意、所关心的事物,忽略了其他部分的“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对事物相会关系缺乏比较认识的表现,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在绘画领域的释放。
拟人化
幼儿通常把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的和人一样,不仅赋予他们生命,而且赋予他们人类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在幼儿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树叶上长了手脚会跳舞,动物像人一样都是直立行走。4岁以前他们对自己的经验不加以区分,认为一切事物与自己一样具有相同的心理;4~6岁阶段他们认为只有活动的对象才有生命、有心理。通过泛灵论,幼儿把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赋予整个世界,使之生命化;同时幼儿觉得自己和他们更亲近,更易于理解他们,并于他们快乐交流。
展开式
展开式是指幼儿将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平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即画中人物。事物由中心向四周或者上下或左右展开的画法。如桌子的四条腿是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伸展开的,跳舞的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头朝内,脚朝外成放射状展开。这也是幼儿客体性观念在绘画领域中的表现。
了解了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家长对幼儿的画就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责备。学会“读懂”幼儿的画,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既然有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那我们要如何来评价我们这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充分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无论对幼儿、对教师都是有效的、可行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取评价的资料。
课堂观察就是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或有目的的或随机的观察的方法。为确保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教师还可以采用自由式的事项记录法和预定的行为目录法。事项记录法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运用事项记录法要注意区分事实记录和解释记录。前者是客观情况的描述,后者是评价者当时的主观分析和解释。行为目录法是指事先将要观察的事项列成详细表格,观察过程中,教师只需将现场发生的事项逐条校对表格记录即可。由于行为目录法不能反映行为的因果关系,因而运用时应注意对必要的活动场面和产生的条件进行补充记录。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对象可以是面对全班的集体观察,可以是分组的小组观察,还可以是针对个别幼儿的个别观察,这由不同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来确定临床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