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方能长寿
2023-05-08 23:52:49
作者: 耿
勇
人能健康长寿,其原因众多。“身勤,寡言,心安”便是其中之一。其中“心安”是核心,因为老人生活最需要心平气和,无欲心安。
看了许多介绍老人长寿的经验,其中性格开朗,无烦恼或少烦恼是“长寿之星”的共同特点。要想少烦恼,就要少想、少说和少操心。按禅宗祖师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心一境,不为外世所牵制。烦事恼人的事不进门,不入心,即便遇上,也把其视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
如何能做到远离烦恼而“心安”,让我们看看百岁老人自已的诠释。张充和先生常言,我都快一百岁了,还忌讳什么?按她的说法,“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担心、烦恼都不能解决问题,那就随意吧。”;同样叶曼老人的“心安”来自生活的感悟,“生命是一座玫瑰园抑或是尘世地狱,全在自己。”;而活得越老越潇洒的黄永玉老先生,则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如何难以捉摸,永远只是一个背景,一种陪衬,把握命运的,只能是自己。这些世纪老人,用不同凡响的生命旅程,走出了一条隽永而智慧的“心安”之路。
也许有人觉得名人的日子好过,
他们是人世间的“宠儿”,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开满鲜花,少有泥潭和荆棘。其实不然。在生活的舞台上,主角也好,“跑龙套”也罢,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生老病死,谁也避不开,躲不掉;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事和伤心事,谁家都不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名人有名人的烦恼,普通人有普通人难处,关键还在于自我心理调节。
近日看手机,有一条消息进入我的眼帘。演员田华已95岁,气质好,人显年轻,完全看不出老人已高龄。原本以为“德艺双馨”的演员,生活条件好,凡事顺心顺意,少有烦恼事所致。可往下读文才知道,田华老人身边最亲的人,有4人先后患上癌症,这让我十分惊讶。
由此想到,写《我们仨》的杨绛先生。她以高龄105岁谢世。钱锺书先生先她而去,后女儿钱瑗又患癌症去世。可杨绛先生收拾好悲伤的心情,继续写作和整理出版钱锺书先生的学术专著。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100岁去世的著名演员秦怡人生;张学良将军等等。由此看来长寿的人,人生中不是没有坎坷,没有磨难,情感没有受伤;也不是生活平平稳稳,没有或少有烦恼。而是他们能客观面对现实,看得开,放得下,不纠结,以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不幸。
作为老人,何以得到心安呢?要心安,须豁达,凡事看开,不求甚解。对老人而言,有许多事含糊一些,反倒有益保护自己的心理。装糊涂,不仅是做人的智慧,也是长寿的好理念。
要心安,还须无欲无求。“淡泊明志”,这个“志”对老同志而言就是无求乃安。人如有求,则成败之权操之在人,非在己也。
要心安,须不攀比,知足知止知趣。对己拥有的,知足;对别人拥有,已没有的,知止;对说话不再好使,别人不买账的,知趣。
要心安,须懂得宽恕。“恕”的是别人,“宽”的是自已,因为心中不再有纠结,没有怨恨,心变宽了,自然也就心安理得过好、过美自己的小日子。
要心安,还须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且不可勉强。遇事不可太上心,要消停,别折腾。活到100多岁陈立夫先生有条“三不”主义的经验,可以借鉴:可参加活动,但不剪彩,不证婚,不发言等。
“心安”是一种理念,简洁纯粹。当洗尽铅华,便心静如水,生活从简,凡事有节制,量力而行。人生苦短,圆满才是福,才能弥补缺憾,书写出美满人生。
心安方能长寿
作者: 耿 勇
人能健康长寿,其原因众多。“身勤,寡言,心安”便是其中之一。其中“心安”是核心,因为老人生活最需要心平气和,无欲心安。
看了许多介绍老人长寿的经验,其中性格开朗,无烦恼或少烦恼是“长寿之星”的共同特点。要想少烦恼,就要少想、少说和少操心。按禅宗祖师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心一境,不为外世所牵制。烦事恼人的事不进门,不入心,即便遇上,也把其视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
如何能做到远离烦恼而“心安”,让我们看看百岁老人自已的诠释。张充和先生常言,我都快一百岁了,还忌讳什么?按她的说法,“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担心、烦恼都不能解决问题,那就随意吧。”;同样叶曼老人的“心安”来自生活的感悟,“生命是一座玫瑰园抑或是尘世地狱,全在自己。”;而活得越老越潇洒的黄永玉老先生,则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如何难以捉摸,永远只是一个背景,一种陪衬,把握命运的,只能是自己。这些世纪老人,用不同凡响的生命旅程,走出了一条隽永而智慧的“心安”之路。
也许有人觉得名人的日子好过, 他们是人世间的“宠儿”,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开满鲜花,少有泥潭和荆棘。其实不然。在生活的舞台上,主角也好,“跑龙套”也罢,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生老病死,谁也避不开,躲不掉;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事和伤心事,谁家都不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名人有名人的烦恼,普通人有普通人难处,关键还在于自我心理调节。
近日看手机,有一条消息进入我的眼帘。演员田华已95岁,气质好,人显年轻,完全看不出老人已高龄。原本以为“德艺双馨”的演员,生活条件好,凡事顺心顺意,少有烦恼事所致。可往下读文才知道,田华老人身边最亲的人,有4人先后患上癌症,这让我十分惊讶。
由此想到,写《我们仨》的杨绛先生。她以高龄105岁谢世。钱锺书先生先她而去,后女儿钱瑗又患癌症去世。可杨绛先生收拾好悲伤的心情,继续写作和整理出版钱锺书先生的学术专著。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100岁去世的著名演员秦怡人生;张学良将军等等。由此看来长寿的人,人生中不是没有坎坷,没有磨难,情感没有受伤;也不是生活平平稳稳,没有或少有烦恼。而是他们能客观面对现实,看得开,放得下,不纠结,以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不幸。
作为老人,何以得到心安呢?要心安,须豁达,凡事看开,不求甚解。对老人而言,有许多事含糊一些,反倒有益保护自己的心理。装糊涂,不仅是做人的智慧,也是长寿的好理念。
要心安,还须无欲无求。“淡泊明志”,这个“志”对老同志而言就是无求乃安。人如有求,则成败之权操之在人,非在己也。
要心安,须不攀比,知足知止知趣。对己拥有的,知足;对别人拥有,已没有的,知止;对说话不再好使,别人不买账的,知趣。
要心安,须懂得宽恕。“恕”的是别人,“宽”的是自已,因为心中不再有纠结,没有怨恨,心变宽了,自然也就心安理得过好、过美自己的小日子。
要心安,还须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且不可勉强。遇事不可太上心,要消停,别折腾。活到100多岁陈立夫先生有条“三不”主义的经验,可以借鉴:可参加活动,但不剪彩,不证婚,不发言等。
“心安”是一种理念,简洁纯粹。当洗尽铅华,便心静如水,生活从简,凡事有节制,量力而行。人生苦短,圆满才是福,才能弥补缺憾,书写出美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