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那些事

2022-06-24 15:30:08

作者:耿 勇

因疫情在家“宅”着,一切安好,只是平时没当回事的头发疯长,凌乱起来,真有那么一点像山洞中野人似的。

沪上开封前,众人实在憋不住了,小区成防范区后,楼前楼后,众人自助理发。此场景,有网友戏言,自打辛亥革命剪辫子后,真还首次再现。平时生活中不觉得理发是个事的事,真还成了一个事。一日,坐在飘窗上,望着春雨飘落,树木葱郁,不远处,屋檐下理发的和等着理发的人群,不禁想起了大半辈子理发的事来。

一辈子做男人,不知道女人梳妆打扮的繁琐,只知道男人整理容光,不外乎剃胡子理发。男人一生要理多次发,没有人统计,也不太好统计,因人而异,潇洒飘逸的蓄发者与精干利索的小平头,在理发次数上自然差异较大。

对于年过半百的男人来说,不论理发次数多少,其记忆是犹新难忘的。小时候,尽管家家经济都不宽裕,但父母对孩子的理发钱是断断不可省的,否则,孩子的头发乱如草堆,是会被人误为野孩子的。小孩子理发,通常不去正规的理发店,嫌贵。我们常去各机关大院宿舍和中学、医院等内部理发室。

那个年代,单位大门口有个值班室,与其紧挨的,或相隔不远处便有理发室。通常是一个师傅,一个伙计,两把椅子,屋顶上有个仿佛随时会掉下来电风扇,咿呀咿呀地摇着,设备简陋,价格便宜,孩子们都会去这样的地方理发。因人多排队或是孩子们顽皮好动,满头是汗,不太好理,为了让孩子们安心等候,不走漏生意,坐等的木条椅上常有些小画书,供我们翻阅。小孩家,头发好理,一坐上理发椅,理发师傅也不会就发型征求你的意见,一切以剃短风凉为好。特别是夏天,剃个光头或留个寸头,疯野出汗后,见到自来水龙头,洗把脸冲个头,小手在头上使劲多捋两下,甩掉水珠,风中阳光下,片刻头发变干,挺爽。

步入青春,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有了朦胧的爱美感,便开始讲究起发型来,发型种类不多,那时大男孩,都愿留个“菊花”发型,很少有人愿像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里的家丁老四那样,穿着黑色薄薄油布上衣,腰上扎大黄铜扣的宽牛皮带,发型是从脑门中间往两边分开的。人逢少年时,头发黑而茂盛,稍加梳理,便会有些感觉。记得那会照镜子,最得意的就是梳头整发,最记恨的就是脸上不停的此长彼伏冒出青春痘来。

也许是为了迎合少男们对发型时尚的追求,有些青年人,或许是知青,或许是待业,对发型的研究下了一番功夫后,便背着一套理发工具,走街串巷,吆喝着揽生意。他们与当年挑担子的剃头郎不同,不洗头,不刮脸,理发过程从简,一把剃头剪上见高低。他们来时,只带个小包,我们自已从家中搬出个木椅子,他给我们围上理发店常见的白色布兜,便开始理发。他们态度好,动作也很细腻,这里修修,那里理理,显得格外用心。在理发过程中,还反复征求意见,与你互动,我人生中第一次被人尊重的感觉,便在这不经意的理发中蹦哒出来的。

火热的青春正是报效祖国时,满十八岁,好男儿背起行囊,南下当兵。在新兵连里,第一个尴尬和痛苦便是与“菊花”发型告别。班长给我们上的军旅生涯第一课,就是花了半天时间,把我们的头发理掉,他那原夲生疏或者根本不会的理发“手艺”,给我们理过头发像狗啃似的,让原本一个个精干的小伙,瞬间成了土老帽。起初,我们还不习惯,周日请假外出,满大街寻找理发店,让师傅给头发再收拾收拾。可时间一久,发现新兵连和机务中队,没有女兵,整个发型,也只能照个镜子孤芳自赏。所以,一旦觉得发型还行,赶紧穿个军装照一个标准像,寄给亲朋好友,其它时间,发型如何就随它去了,它被剔除我们的生活圈。

提干当了军官,又考上军校,毕业有幸留在沪上。在男人们尚未出现搓麻,唱歌,上网之类娱乐,偶尔小酌,大都在家里,拍条黄瓜,来段红肠,喝瓶啤酒那会,生活虽简单简陋,不过在我们生活圈内,“一堂一店”是少不了的,澡堂和理发店。在理发店还不叫发廊时,店都是国营的,地处闹市区或人流多的街面拐弯处。

江湾五角场的理发店,临街,在现在的又一城这个位置。店门口,有一个也不知是谁给理发店制定的那么个特别的,也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标志,一根圆柱上画出红蓝白三色相间的旋纹,通上电,便没完没了的不停旋转,让人老远就能瞅见那是理发店。

店的门是个半截,高度约在成人胸部处,左右两边对开的雕有花纹的木栏,推门而入,自动反弹关闭。我们在电视剧《上海滩》和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都曾见过。由此可见,八十年代上海理发店的门面,也包括内设,大体上仍然保持着三十年代上海滩理发店的模样和风格。

理发店里宽敞明亮,中间是一排背靠背的木头长条椅,四周有十几个椅底呈白色,坐面皮制的呈黑色或棕色,能旋转上下,还可以将靠背放平的理发椅,凡人理发后需刮去胡须者,便斜躺在椅上,理发师傅将滚烫的热毛巾敷在胡须处,然后稍等片刻,将剃胡刀在挂在椅背边的戗刀皮上,来回戗几下,再掀去热毛巾,动作流利的,伴有“嗞嗞”声,胡须便落在刀片上,师傅用食指一抹,再用拇指一弹,胡须便落在脚旁碎发之中。当初,这种专用理发椅,从外观的陈旧程度看,可以肯定,其使用年限在几十年以上,也不排除有些都是解放前的达官贵人坐过的。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还没有太多生意兴隆,多赚钱的概念,生活节奏很慢,理发者坐在长椅上,漫不经心的翻着杂志,耐心等待,无须急吼吼赶时间,自然也无人浮躁。理发师理发是本着为人民服务,所以态度非常和蔼,理完发后,还专门拿个镜子从后面照着,直到让你看清,前面后面都满意为止。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发型的讲究,使它成为了时尚,其内容也丰富多彩起来。发廊相继出现,理发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剃短头发,去理发也成为一种享受和放松,洗头按摩,掏个耳朵什么的。大约也就在那段光景,国营理发店退出了历史舞台,它和那些和蔼可亲的,不紧不慢的,说说笑笑的理发师傅们便成了我们的记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