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感怀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022-03-26 22:16:01
作者:盛沛林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表述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标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精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藏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伦理道德观念,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国的奋斗中开发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几千年而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谐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丧魂落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在新时代发扬广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观念,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不贯穿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浸润,呈观出显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例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群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观等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迸发出磅礴力量,从而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盛世感怀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作者:盛沛林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表述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标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精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藏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伦理道德观念,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国的奋斗中开发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几千年而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谐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丧魂落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在新时代发扬广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观念,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不贯穿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浸润,呈观出显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例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群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观等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迸发出磅礴力量,从而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