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纹汝窑

(2017-11-02 17:57:27)
宋瓷汝为魁”汝窑是北宋四大名窑之一,全世界的传世品不足百件、弥足珍贵。十多年来笔者潜心于汝瓷的收藏和研究,现浅谈几点看法,供专家藏友探讨:
 汝窑与其它窑口的关系
据明人的《格古要论》记载,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御窑,名曰“柴窑"。要求瓷器的釉色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是一种什么釉色?常坐飞机的人会发现,当飞机穿破云层会看到美丽的天青色,令人发痴赞叹的天蓝色。这正是柴荣让柴窑所烧的釉色。据记载柴瓷的特征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尽管历史上柴窑的文献记载很多,但千百年人们对柴瓷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至今难解这千古之迷。这也是专家们不敢把汝窑与柴窑相联系的主要原因。从历史的发展推断:后周皇帝柴荣文武兼备,一生南征北战追求统一,在位六年,英年早逝。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柴荣的爱将,柴去世不久,赵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宋王朝在排除了内忧外患之后,组织力量研究柴瓷是必然的后事。先后建立的这两座官窑都崇尚天青釉色,这决不是巧合,讲窑口关系,汝窑受柴窑影响最大、最深。 
无纹汝瓷
北宋汝瓷有无纹者尤好的历史记载。但在近百件传世品中并未发现无纹汝瓷,据有关资料披露,台北故宫一件天青釉水仙盆系“无纹汝瓷”。笔者未见实物,但敢断言,这个水仙盆不是无纹汝瓷,只要它是天青釉色就不会是无纹汝瓷。瓷器无纹是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这只水仙盆仅是用肉眼看不到开片痕迹。虾青、粉青、豆青、月白、天青、天蓝,这六大釉色的汝瓷决不会出现不开片之器物。凡无纹汝瓷必是特殊的釉色。传世品中有无纹汝瓷,那是梅子青釉、葱绿釉,这两种釉色的器物。梅子青釉创烧于北宋汝官窑而不是南宋龙泉窑。
为什么汝瓷瓶类及大件器物多采用垫饼支烧?
在近百件汝瓷传世品中,有近80%的器物采用支钉支烧,而采用支钉支烧的多是小件器物,也难怪有“汝窑无大器”之说。赵青云先生在文物报上发表“天下珍稀汝州窑”一文中,介绍的五个汝瓷瓶均未采用支钉支烧。笔者珍藏的北宋汝瓷一壶、四瓶也是采用垫饼支烧,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瓶类及大件器物重心偏高,在烧制过程中,这些器物受火势所催重心易发生偏移,若仍采用支钉支烧成品率较低,所以瓶类及大件器物不采用支钉支烧,而采用垫饼支烧。这是汝窑工匠在实践中总结的成功经验,其聪明才智为后人所叹服。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为什么几乎找不到釉色完全一致的汝瓷?
从汝瓷的传世品和窑址开挖所获大量瓷片的釉色来看,几乎找不到釉色完全一致的汝瓷,这确实让人有点费解。这种奇异的现象在其它窑口中是非常罕见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汝瓷在烧制和冷却过程中,对温度要求非常敏感。器物在窑中放置的位置不同,升温降温的速度也不同,器物发生窑变的快慢也不同,极小的温差也会导致器物釉色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没有釉色完全一致汝瓷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传世汝瓷和窑址开挖中的汝瓷在器型、釉色和开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汝瓷传世品中,粉青、卵青占32件,天青仅占12件,严格地讲这几件汝瓷釉色也达不到纯正的天青色。但开片较好。而从窑址开挖情况来看,天青为主,占66.7%,开片大多数细密。在器型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传世品中的汝瓷绝大多数是汝窑的早期产品。这批产品主要集中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上博。在65件已公布的传世品中,仅这三家就占有47件。历史上每个窑口,早期产品和成熟期产品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正常的。
尽管早期汝瓷和成熟期汝瓷在釉色和开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釉中的棕眼和鱼子纹都存在,这一点是一致的。
棕眼是指釉中气泡与其残留的痕迹而言。古人很少使用气泡一词,而是使用气泡破裂后释放出气体的痕迹,即釉面下陷的小坑。"汁中棕眼,隐如蟹爪"是汝瓷特有的片纹。古人把这种现象作为鉴别汝瓷真伪的重要依据。现在仍然如此。
古今专家把汝瓷棕眼和鱼子纹混为一团,这是对"鱼子"在水中观察不细,鱼子在水中常以团状、片状呈现,鱼子纹是汝瓷釉面纹片的特有现象。棕眼和鱼子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二者有质的区别。鱼子纹多见于天青、天兰釉色的汝瓷,这两种釉色正是汝瓷的主色。鱼子纹是指汝瓷的釉面存在点状、片状或多或少有异于釉面的色块,犹如水中的鱼子块,这种现象在其它各窑是很少存在的。这也是鉴定真假汝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汝瓷器型之丰富远在其它窑口之上
到目前为止,汝瓷已发现的器型是非常丰富的,碗、盘、洗、瓶、奉化尊、莲花碗、酒壶、酒杯、贯耳瓶、出戟尊、花觚等日常生活瓷及宫中陈设瓷,还有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瓷。这些器型远非工匠随意构思,据此推测汝瓷是先由宫中制图,工匠照图烧制,普遍采用了楷模,验证了清末鉴赏家饮流斋“官窑重楷模,精华四海萃”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汝瓷有八大釉色。请鉴赏以下器物:
北宋汝窑稀世之杰作,它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和叹息。用40倍偏光显微镜观察,釉面中有蓝色玛瑙结晶体,笔者推断这是使用了釉罐中的底部之釉所致,汝瓷是玛瑙为釉,在釉罐中,越是靠近罐的底部,玛瑙的含量也越大,玛瑙是玉石的一种,它的比重大,在汝瓷传世品中,部分汝瓷釉面有玛瑙的结晶体,部分北宋官窑瓷也有这样的特征,这一点在鉴定北宋官窑瓷的过程中,应引起鉴定者高度的重视。北宋汝瓷的瓷塑工艺品,其仿品尚未问世,尽管有些汝瓷器型后仿者在大量制作,但北宋汝瓷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神韵,后仿者如犀牛望月,永远也不会达到。  
"汝窑无大器"之说已不存在。
自瓷器问世以来,何谓大器?考古界公认一般瓷器在30公分以上者,可称大器。在近百件汝瓷传世品中,器物在30公分以上者没有。因此部分专家断言:"汝瓷无大器"。果真如此吗?否,请看我馆珍藏的北宋汝瓷"出香",北宋汝瓷"出香"的高度在32公分以上,通体施天青釉色,它打破了汝瓷无大器的神话,恢复了汝窑历史本来的面目,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汝窑的认识和了解。
 汝瓷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
在已知的65件汝窑传世品中,北京故宫存放17件,台北故宫存放23件,上博8件,流失英国、美国、日本的汝瓷传世品不会超过十件。笔者相信国内的陶瓷专家对这些传世品进行过观察和研究,这批传世品在釉色上粉青27件,印青10件,这种釉色接近或就是虾青色、天青12件。而这12件传世品釉色也并非纯正的天青色,专家和学者观察这批传世品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汝瓷釉下气泡,廖若晨星。"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一人指出,这批传世汝瓷是汝窑的早期汝瓷,而并非北宋汝窑黄金时期的产品,自汝瓷问世以来,我国历史上每一个窑口初期产品和成熟期时的产品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汝窑也不例外,我们在研究汝瓷时万莫一叶遮目,尽管汝窑遗址已经找到,但汝瓷至今仍有不少待解之迷,急待后人去破解,为什么在国内至今尚未发现对汝窑汝瓷研究有说服力的高水平的文章问世,这就是重要原因之所在。在国内汝瓷釉下气?quot;廖若晨星"似乎成了鉴定识别真假汝瓷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这种提法一不科学二不全面,它把广大的陶瓷爱好者导向了误区。这种错误说法,也掩盖了汝瓷历史本来的面目。自古以来,瓷器的釉下气泡是釉质不纯导致的弊病,而并非瓷器的优点,它是时代体现的特征。例如青花瓷器,元青花瓷釉下气泡数倍大于明青花瓷,更大于清青花瓷,那是时代的产物,具备时代的特征。 
北宋汝瓷有八大釉色,釉色不同,汝瓷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也不同,汝瓷釉下气泡分布的状况也不同,这是因为,汝瓷釉色不同,与瓷器在窑中所放的位置有关,严格的讲,汝瓷正在烧制过程中釉色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烧成后釉色与降温的快慢还有更密切的关系,这在其他窑口中是极为罕见的。粉青、虾青、月白、偏天青釉色的汝瓷,是汝窑的早期汝瓷,其釉下气泡用廖若晨星来形容也较为确切。而纯正的天青釉色汝瓷和天兰釉色的汝瓷,其釉下气泡较大,也相对密集。豆青釉色的汝瓷,釉面玻璃质感强,这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其釉下气泡大也相对密集。朱文立保存的豆青色文庙型汝瓷片,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它与我馆所藏豆青色汝瓷釉下气泡分布是一致的,而传世中的无纹汝瓷都是特殊的釉色,目前仅见梅子青釉和葱绿釉这两种釉色的无纹汝瓷。梅子青釉无纹汝瓷,其釉下气泡如聚沫而不见攒珠,这与北宋官窑瓷的釉下气泡个别地方有相似之处。而葱绿釉色的无纹汝瓷,釉下几乎没有气泡。这些奇异的现象仍需后人去探讨,去研究。 
http://s13/mw690/006sRXDVzy7fuGGy7gg5c&690

http://s8/mw690/006sRXDVzy7fuGHeguza7&690

http://s12/mw690/006sRXDVzy7fuGHTsM3cb&690

http://s15/mw690/006sRXDVzy7fuGIs5b05e&690

http://s6/mw690/006sRXDVzy7fuGIWiSF35&690

http://s5/mw690/006sRXDVzy7fuGQk2pKa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