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心得体会178
(2024-01-31 10:57:37)
一七八、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文
1、部分原文及二吴之评。
(原文宋体,二吴之评楷体)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 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缘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相如完璧归赵一节,至今凛凛有生气,固无待后人之訾议也。然怀璧归赵之后,相如得以无恙,赵国得以免祸者,直一时之侥幸耳。故中间特设出一段中正之论,以为千古人臣保国保身之万全之策,勿得视为迂谈,而忽之也。
2、拙感孔见。
王世贞先生为后七子之领袖,行文当然要力求有出人所想之论,以求惊世骇俗。此文二吴评之曰:所以在中间特别设出了一段“中正之论”,可以作为千古人臣保身保国的万全之策,读者千万不要视之为迂腐之谈。我觉得,二吴叔侄此番话恰是反话正说而已,他们以敦厚为本,其实是不以为然的。
俗话说,遇文王讲礼义,遇纣王动刀兵。试问完璧归赵的那个时期,秦兵强马壮,频频东出潼关,关东六国闻秦无不惧怕,此时的秦昭襄王可是能与之讲理的主? 而世贞先生为蔺相如设计的是:乖乖地奉璧于秦,如其不给十五城,则与秦昭襄王去讲理,再不行就自杀于秦王之前,这样比遣使怀璧偷偷返赵,然后视死如归地面对秦王要周全的多。
我还是信服于史记所载,正是蔺相如先令从人乘夜返璧后,然后凛然以大义面对秦王,要求先城后璧。秦王叹赵有如此忠勇之士,不可速亡,才使赵国能既保璧而又暂安。
3、感事学吟 -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和璧昌邦运,逞凶狂索强。
偿城虚胁诈,秉礼枉仁光。
义撼秦王伏,贤延赵祚长。
相如完玉返,百代耀明堂。
2024-1-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