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上的福寿(十七):天官赐福,指日高升

天宫赐福,指日高升这枚花钱应该为清初,尺寸为47MM。什么是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天官赐福,实际是道教术语。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谓天官下降赐福,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但旧时主要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
当时天官赐福花钱的发行与清代重视道教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清朝初年,全真道再次面临与其初创时期相似的形势。500多年前曾入主中原的金朝女真族后裔,又一次趁乱入关,建立了大清帝国。民族矛盾又趋尖锐,剃发易服之辱,折磨着汉族人士的心灵。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王常月应运而出,以振兴道教,恢复祖风自任,传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景象。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对道教还略有重视和利用,依明朝旧例封赠正一真人,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顺治八年(1651年),第52代天师张应京入朝觐见,敕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给一品印。顺治十二年,第53代天师张洪任入觐,袭封大真人,并敕免本户及龙虎山上清宫各色徭役。康熙皇帝曾命第54代天师张继宗进香五岳,祁雨治河,袭封大真人,授给光禄大夫品级。雍正皇帝笃信禅宗,对道教方术亦感兴趣。认为"道教炼气凝神,与儒家存心养气之旨不悖"。雍正五年(1727年),第55代天师张锡麟入觐,依前朝旧例袭封大真人,授光禄大夫。雍正皇帝晚年多病,于雍正九年召龙虎山正一道士娄近垣入宫,设坛礼斗,以符水治病有验。娄近垣因此被封为妙应真人,赐四品龙虎山提点,又拨官银修葺龙虎山宫观,置买香火田数千亩。娄近垣在清代正一道士中最有学问,撰有《龙虎山志》18卷,文字通达。又撰《阐真篇》,对禅宗及全真道内修法颇有见识,被选入雍正所编《御选语录》。但自乾隆时代起,因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家理学,释道二教的地位大为贬降。清代正一道虽趋衰微,但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据康熙六年统计,全国道士有21286人,约当僧尼总数的五分之一。自乾隆年间废除僧道度牒制以后,僧道数量增长很快。而且随着清朝疆域地开拓,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一些原来很少有道教的地区,如东北、新疆、内蒙、台湾等地,也陆续建起道教宫观,有道士住持,供奉香火。鉴定此枚花钱是清早期发行的是因为乾隆以后不是很重视道教文化了。
天官赐福虽只是一种传说,但不能不说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了人间。或者说至少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给了人间!为什么民间仍广为流传呢,实际上当时人们把它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
我们知道福有五要素:《尚书•洪范》解释“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即: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寿居首,康宁、考终命都与寿直接相关,修好德也益寿延年。现在加上天官赐福就是老天也赐福给你,应该是大园满了。但我个人认为福的要素还差一项:六曰:拚搏。也就是说人的福份不能仅靠上官赐予,还要靠自己努力争取。上官赐福只能说老天在帮忙你争取福份,但最终要靠自己拚搏争取。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这样了,花钱背后还有一句话才能实现:“指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