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上的福寿(九)——开元通宝背福

http://s4/mw690/006sNxEvzy7jyyd55uPf3&690
开元通宝最初的含义:开元就是“开国奠基”,通宝就是“流通宝货”。它是是唐朝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钱币。事实上开元通宝比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发行的钱币都具影响力。但也留下很多趣闻和不解之谜:
二、发行量最大。现在市面存世量也特别大,以至于价格冲不上去,普通钱就1元左右。以至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唐朝的一个古钱币比清代的钱币还不值钱。当然个别版本钱除外。
三、改变财宝观念。开元意即“开国奠基”之意,而“通宝”即“流通宝货”,以钱为宝,则意味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钱崇拜程度。很多人收藏钱币也从开元通宝开始。从此铜臭味充满世道。
五、首创钱两十进位制。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制,成为唐以后历代统治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六、开创了钱文以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一改过去是篆、小篆形式。开创了钱币文字创新新局面。
七、开元通宝四字为欧阳询书写。《旧唐书》载:“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以至北宋有名的宋微宗的瘦金体便出现在“崇宁通宝”、“宣和元宝”等古钱币上.
八、钱文可直读,也可旋读。《旧唐书》载“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右会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开元通宝亦可读为开通元宝。影响北宋钱币史。如庆历重宝有直读和旋读等几种。
九、开元通宝用材为毁寺庙铜像说。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秋七月唐武宗诏令裁并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下州寺院全部拆毁。天下各地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本人认为毁庙铜像跟铸钱用材完全是二码事。或者说政治斗争跟铸币无关,可能在当时铸钱太差铜材了!事实上各朝各代铸钱用材一直是最伤脑筋的事了!但如果是毁的铜像做的开元通宝,那开元通宝应该是很漂亮的钱了。我只是从铜材的质量而言。铜像很多传言有金,至少铜质很精。事实上开元通宝后期铸造质量特差,尤其是会昌开元通宝背字大部分特模糊,说漂亮根本毛都没有。如果钱和字迹特漂亮那也基本上是假的。应该也算个谜了!
十、指甲痕说。有传说开元通宝背月纹是杨贵妃掐的.在宋代,玩泉的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唐明皇铸造,指甲痕也是杨贵妃掐的痕迹。事实不然。上也有说明。也许这样的传说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吧。金朝诗人李俊民在《剪爪》里写到:“袖里纤纤只合存,如何春笋不嫌髡,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念痕”。事实上最早的传说在唐代就有,认为月纹是唐太宗文德长孙皇后留下的指甲痕。说的是欧阳询向上进呈“开元通宝”蜡制钱样时,文德皇后无意在蜡样上掐了一下,留下一个指甲痕。负责铸钱的官员和工匠都不敢妄加改变,于是铸造的钱背就留下了月牙状的甲痕。事实上铸钱呈现给皇上的钱是母钱或大样,在铜钱上留指甲印根本不可能。铸钱也不是失蜡法铸造。但指甲痕传说自唐朝本代就有那真的也算个谜了!
十一、会昌开元背福是吉祥用语吗?会昌开元除背昌不是纪地外,另23局全部是纪地钱。背福就是福建局铸造的纪地钱。福建局过去所辖地区不是很小,但背福开元通宝市面上很少,这也是福字币价高的原因之一。但开元通宝背上福,背下福,背右福在市面上还有,但背左福还没见到过。一枚钱币常在手里把玩,如果上面有福就觉得自己真的有福。也有的人常常手捧它,向上天祈求福。因为背福的开元通宝的确很少,就是有,尤其是福的钱币,估计被人常常把玩,基本上被摸平了,很多福字只能从形状上看似福字了。事实上会昌开元背福成了人们的吉祥用语!宋元明清在钱币铸造中只要福建铸局存在,都有背福钱币!以后会一一道来!也就是说,会昌开元通宝背福,只是地名而己。但因为人们太讲究福寿了,认为它就是可以给人带来吉祥!随身携带可以给人和家庭带来吉祥和幸福,放家里也可以给家里带来镇宅和福气,现在有车了挂车上也可以给人带来平安幸福!这也是本篇文章重点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