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幼儿园来了蛇,你会怎么办?

分类: 家庭教育 |
反思|幼儿园来了蛇,你会怎么办?
午后,我在幼儿园的草丛中发现一条蛇,惊慌失措中连忙打电话给110求助。
在等待专业捕蛇者到来之前,我一面心怀本能的恐惧,一面紧紧盯着草丛中那条蛇的动向,担心它因躲藏而留下安全隐患。几位闻讯赶来的老师和我一起在窗户内,关注着草丛中穿梭爬行的那条长蛇,讨论着它的可怕,它的长度,它脑袋的形状。回忆着和蛇相关的经历。或许同为女性,故事虽不相同,但似乎都是和“厌恶、恐惧、害怕”相伴随……
20分钟后,赶到的专业捕蛇者在老师们的惊叫声、感叹声、赞美声中轻松抓走了蛇……
尘埃落定后却突然发现:在整个事件中我的教育专业化思维体现在哪?为何这长达半小时的“理想的偶发性教育契机”,我却错手而失?
鲁迅先生关于《红楼梦》有一段经典描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视角的人对《红楼梦》的审视体现的正是自己的思维。如果把这个描述放到我所碰到的教育场中,那么它是否应是:
午后,幼儿园的草丛中出现了一条蛇。
害怕蛇的人:快逃,可怕的蛇,快找人把蛇弄走。他看到的是恐惧。
不知道蛇的人:那是什么,扭来扭去挺奇怪的。他看到的是惊奇。
见惯蛇的捕蛇人:好大一条菜花蛇,估计可以卖个百来块,今天运气好。他看到的是商机。
喜爱蛇的人群:哇,蛇,快来看,快把它拍摄下来。他看到的是惊喜。
教育者:蛇,我的孩子们是否会感兴趣?时机难得,快让他们来看看。他看到的是教育契机。
回望“蛇”这一事件,自始至终我体现的是“非专业化思维”:害怕蛇,担心蛇会伤害人。在这种思维之下,我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孩子的感受,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如同我一样害怕蛇、厌恶蛇。所以我的教育对象——孩子,在我的教育场中始终没有出现,虽然他们和蛇的距离是如此接近。
“怕蛇而隔离孩子与蛇的接触”,这种思维方式与“专业者”无关,而与一位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专业学前教育学习的人的思维模式无异。正是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我所采取的措施:消极等待捕蛇者的帮助。在城市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因此和这难得一遇的现象擦肩而过。
女性怕蛇这是普遍现象,但作为教育者,必须能在害怕、紧张的时候仍能尽力保持自己的“专业化思维”,因为只有“专业化思维”才能准确把握事件中的教育价值。只有具备了专业化思维的人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
如果能将时光倒回,作为专业者的我可以这样进行:
午后,我在幼儿园的草丛中发现一条蛇。
刹那间迅速做出以下的决定:
打电话给110求助,找就近的同伴关注蛇的动向。(教育管理者对安全的关注)
回教室告诉孩子今天幼儿园来了不速之客——一条长长长长的蛇。(孩子可能获得:对自然界敞开的心怀,亲近自然)
带领孩子们在室内透过窗户关注蛇的动静,共同和孩子们讨论蛇、拍摄蛇、画蛇,陪同胆大的孩子去户外观看蛇……(孩子可能获得:语言的发展,观察的能力,记录自己感兴趣事物的能力。)
敏锐察觉孩子对蛇的不同反应,有针对性进行对话。(孩子可能获得:个别交流的能力,对蛇有恐惧感的孩子会降低焦虑,对蛇有好奇心的孩子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观看专业人士捕蛇,邀请专业人士和孩子们对话。(孩子可能获得:了解不同的社会分工,学习与专业人士对话,感受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蛇离去后,孩子们对蛇的兴趣依然高涨,相应的“蛇”的主题活动开始进行……
缺乏“专业化思维”,即使你懂得“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即使你知道“自然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即使你常说“儿童是拥有各种兴趣、不同能力的”,但在具体的教育场,你采用的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做法。
教师专业化思维并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的,教师专业化思维也不能完全依赖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化思维的重要方式是“自觉”,养成时时处处进行专业化思维的自觉习惯,试着将自己获得、认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模式与自己的实践方式进行专业化审视,自觉的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无论成或者败。敢于剖析自己,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展示出来,或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到那一天,我们才能无愧说:我是专业教育者!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