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玲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 分类: 心得体会 |
李道玲名师工作室学习心得
许昌第二实验幼儿园
带着梦想,带着期盼,也带着些许的紧张我加入了“李道玲名师工作室”。通过今年7月份的集中研训,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学前教育人。我们同是工作室的成员,我们更像是姐妹,而李道玲老师就是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大家长”。在这里,我看到了大家对待学前教育那颗炙热的心,看到了大家不断交流探索、日日夜夜的付出,更看到了李道玲老师那永不放弃追求的脚步。我看着,敬佩着,感动着,学习着。
真的很感谢本次许昌实验幼儿园家门口的培训,两个名师工作室的室长,花费很多心血搭建这个学习的平台。感谢两位名师,创造机会,把这么多热爱学前教育的老师汇聚在一起。每每看到微信群里大家针对某一个问题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啊,让我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域差别,只为沉浸在学前教育事业带给我们的职业幸福中。


1.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要学会反思,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且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或者是口头的“说一说”,而更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2.提问的技能
教师对于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要适时地恰当地予以回应。本次观课,最大的体会是,授课老师时时挂在嘴边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不见了,更多的是针对孩子应答给予的积极回应。
追问。也许在不自觉中,有些教师的课堂回应是“正误”判断,遇到错误答案后教师就会向全班幼儿发问:“他说的对不对?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教学问答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却不关心孩子的思维过程。这无形中导致了思维定式,有可能使孩子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停留于表面的“知道”。无论我们老师得到的答案看起来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对孩子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别的解释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追问使问题清晰和有层次、有条理,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便于清理自己的思路,追问也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从众思维。总之一句话,追问,使孩子思维更加具体化、积极化。
补充。补充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当我们把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孩子自由交流以后,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幼儿存在不理解或误解、讨论离题或停于表浅等等表现。这些问题可能是个别的,指导一下即可;也可能是带共性的,就必须及时补充信息、补充说明、增加指导性提示等等。还有很多的问题在教师提出后,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此时我们就要及时地进行补充,以一些解释性的小问题对前一问题进行补充和帮助,让幼儿能顺藤摸瓜寻找到答案。避免启而不发现象,是非常考量我们老师的知识储备的。
重组提升。重组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更大挑战,它意味着我们要通过课堂资源的激活、发现、采集、分析判断和回应,意识到原先的教学设计方案已不适应幼儿的实际状况,需要及时调整甚至重建教学活动过程。具体的重组,可以是对推进教学深化的中心问题的重组,如从幼儿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经过集中、概括和提炼,形成一个新的值得在幼儿中进行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师幼互动形式的调整,如由一对一的师幼互动转化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幼幼互动,或者转化为幼儿与幼儿小组之间、教师与幼儿小组之间的互动;还可以是新的教学活动环节的重组。我的理解就是生成活动,经过不断的积累就能形成班本课程乃至园本课程。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给还孩子。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也让儿童的“学”更有价值。
总之,当孩子们出现奇思妙想时,我们欣赏肯定;当孩子思维局限时,我们启发拓展;孩子思维与众不同时,我们追问探究;当孩子不易理解时,我们细化问题,搭建阶梯。
本次培训,每一个专题讲座、每一处开放园所各具特色的办园理念及环境创设、每一节精彩的课例分享、每一位老师的经验交流,都让我在观摩中学习并深深反思。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素质。回顾在名师工作室的学习,我感受到这个集体给我带来的欢乐与收获,也让我在这个团队中成长。这样的活动让我看到自身的不足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感慨良多。在今后的日子里只能加倍努力,不断前行,在读书中成长,在锻炼中提高,在观摩中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