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分类: 教育经验 |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隐形的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的。不论幼儿园环境或是班级环境如果仅具有欣赏价值,那它只能提供单面信息,不能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欲望,更不能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来建构经验。环境只有具有了“激趣”“导疑”“求索”功能,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快乐的与环境互动。
早期的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很多具有个性化的幼儿园课程,比如有以游戏、情感、体育、艺术、数学、科技等等为特色的课程。但唯独缺乏通过幼儿园环境就能够体现本园课程的特色。而现如今的幼儿园环境:户外场地大型组合运动器械和塑胶场地让幼儿园整体更加上档次。室内用柜子隔了若干个活动区角,各个活动区都固定地陈列着丰富的材料,便于孩子选择性的操作。区角若在四周则空出中间的空地,区角若占用一半室内则空出另一半空间,以便保留集体教学的位置。幼儿园环境布置时正在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并且在孩子操作和集体教学的互补中得到实现。
我从多年的经验中概括出四条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发展的规范化布置
在我们幼儿园是这样做的:各班环境布置先有园里制定标准,某些材料由园方统一购置,并有意识让各班老师相互学习,鼓励创新,也鼓励模仿。这样做的优点是幼儿园的教室布置材料充足、墙面栏目丰富、布置适合童趣、各发展领域的内容都能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减少教师的主观性,满足了幼儿按自己的需要主动学习。而同时当我们创设了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丰富环境,就能让幼儿更多地受益于环境。
规范的布置包括与本园课程相应的激励性格言和教育家的名言,这不仅可以激励教师的教育信念,指引教师的教育行为,同时也是向家长宣导我们的教育理念。除了规范布置以外,还要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每当某班教师有值得在全园推广的环境设计上的创意时,要给予肯定,并成为园内环境创设的新的规范,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受益于我们老师的创造性工作。
2.
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在一个丰富多样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这样的环境能引发个体在不同领域内的活动,从而刺激幼儿的多种经验。教师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的。例如,在我们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展了“班级环境大变脸”的主题活动,幼儿不仅让区域格局“大变脸”,还对班级的整体墙面设计进行了儿童化的改造。他们增加了自己喜爱的图案造型,撤掉了过多的文字描述;将原本一直悬挂较高的墙饰降低了高度,使自己可以平视;移除了原本贴着墙放置的柜子,设置了多面“涂鸦墙”;通过投票来决定活动室的色彩基调。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是创意的发起者,教师则努力协助幼儿实现其创意。
3.
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就必须适应每个孩子原有经验和发展速度上的个体差异,但是通过教师组织活动,通过集体教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而通过幼儿作用于环境的自主活动则是最能实现这一理想的。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有利于不同层次的需要呢?
过去总是提倡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要适合不同年龄的需要,要根据年龄段来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我觉得应该提倡的是尽量创设一种弹性化的环境,也就是这种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能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的主动活动。
4.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利用
我认为,环境应当是一个“会运作的生命体”,如同幼儿的身心随时在改变一样,环境也会在幼儿的心智变化中改变。这就要求环境的创设必须富有变化,不但教师要经常对环境进行改变,适应幼儿的需要,也应该放手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装饰环境,使他们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自己的主角。幼儿作品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很多,也有值得运用的地方,在幼儿手工作品这个创造宝库中,可以利用废旧和自然材料进行制作幼儿手工作品还有很多,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教育性和环保性的环境,使幼儿参与到其中,得到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