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修为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 成大业

(2016-05-05 14:16:48)
标签:

365

历史

 

http://s14/mw690/006slai2ty71rz93Ws50d&690成大业" TITLE="曾国藩修为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 成大业" />

晚清重臣曾国藩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谥“文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忠于清室镇压太平天国暴乱又饱受争议。

      曾国藩曾说: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所以曾国藩一生都在修身,做一个天地完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曾国藩曾给自己立过一个三戒的规定,即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

·           戒多言

  嘴巴是用来说话的,好论人长短,几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却信口开河,曾国藩也不例外。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直接上疏,直指咸丰三个缺点: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曾国藩敢于说皇帝的不是,自然是犯了天威,结果引得咸丰龙颜大怒,直接把奏折摔在地上,准备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在穆彰阿、倭仁等人的劝阻下才作罢。曾国藩自己想做一个清官,又希望别人也是清官,看到满朝文武个个都贪财好色,他口无遮拦地去批判这些官员,结果得罪了朝廷众多大臣,几乎成了朝内大臣的公敌。咸丰二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终于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北京。然而即使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曾国藩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江西,他那口不择言的个性又把江西的官绅给得罪了,结果也是处处碰壁。经过这么多的磨难之后,曾国藩终于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祸!于是,他下定决心,在生活与工作中处处留心,每天都把见的人,说的话,看的书通过日记记录下来,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曾国藩好论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彻底的根治。曾国藩认为,如果想使用言语超过压制别人,即使胜了,别人也不会服气,为人处世上,还是应当言语谦逊一些为好。争吵往往没有是非可言,结果常常会意气用事。一个人牢骚太多,结局必然抑塞,无故而怨天,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郁不平之气,往往伤人害己。

·           戒忿怒

  心态是人生幸福的根源,一个人容易被人激怒说明这个人的心理还没有成熟。我们常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曾国藩为什么要戒忿怒,其实就是想营造一个平静如水的心理环境,保持积极的人生观。

  为了修炼自己的心理,曾国藩向他的好友冯树堂学了静坐之法,希望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开始时,曾国藩的静坐并未达到排除杂念的效果,是形静而神未静。正如他自己所说:静坐之法,养气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曾国藩才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不久,他的父亲也跟着他住到了北京。有一个名叫郑小珊的好朋友来曾府给曾麟书看病。因为郑小珊跟曾国藩关系很好,而且医术高明,两人来往也比较多,所以说话也很随意。那一天,不知道曾国藩跟郑小珊说了什么,郑小珊当时就很反感,当场吵了起来,郑小珊拂袖而去。事后,曾国藩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他后悔万分,在日记里反思说: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此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曾国藩知错就改,决定去郑小珊府上道歉,恰好郑小珊也是个豁达之人,那一天来曾府祝寿,当天晚上,曾国藩去郑小珊家赔礼道歉。过了三天,曾国藩又邀上陈岱云一起去酒楼喝酒赔罪,两人冰释前嫌。

·           戒忮求

  曾国藩说戒忮求,这是他人生悟出的一大智慧。

  曾国藩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诗句: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的屠羊说是说有个宰羊的屠夫,他曾帮助楚昭王恢复失去的天下,但楚昭王复国后再三请他做官都被他谢绝。他说,大王丢了国土时我也丢了宰羊的工作,现在大王重登宝座,我又操起宰羊刀,恢复了过去的一切,这很好。曾国藩借用这一典故告诉弟弟:毁誉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有人说你好,自然有人眼红,会找你的麻烦;人世间到处都有利益与财富的争夺,只要你想一想楚昭王时期的屠羊说,那么功名利禄不过是天上的浮云。曾国藩平定太平军之后,大清帝国三分之一的天下尽在曾国藩手中,曾国藩的很多幕僚也希望他能效仿曹孟德,进一步夺取天下,以当时湘军的实力和旗兵的战斗力来说,曾国藩称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曾国藩的选择却是自裁湘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