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皆有“度”
(2022-03-28 16:00:23)万事皆有“度”
郑殿兴
万事,是指做任何事;“度”,则是指做事限度,晓物极必反之理:在做事、说话、决策、著文时,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别“不及”,也别过头,才会有益无害,才能多益少害……
比如说,父母爱子,人之常情。“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从改善教育环境入手、注意强化大义教育,无论何时、何地,皆为教子有方、育儿有“度”的范例。而有的人,却将之变成溺爱,到头来,是“逆子”的屡见不鲜:“我爸是李刚”和被儿子“扬名”的著名歌唱家……便是爱子无度之害的显例。另一面,“虎爸”“虎妈”们几成虐子式的爱子,(有的)结局,更让人心凉凉、胆寒寒:孩子愈加“逆反”,直至发生“弑母”悲剧。
比如说,个人权益遇到侵害时的正当防卫,理应给予肯定、鼓励、支持。但若以为自己有理就任意为之,超过限度成了“防卫过当”,就得负刑责了。当然,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就不属于防卫过当、不属于过度问题了。福建省福州市赵宇同志制止施暴、救下被侵害女子的行为,从“防卫过当”逆袭为见义勇为,便是值得点赞的认知了。
比如说,“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2021年12月15日《新京报》载《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番话语,这样强调,也隐含着“度”即创作中“度”的掌控问题。文艺要正能量,要讴歌党和人民,必须的!但若由此无度,如那些胡编乱造的“抗日神剧”,显然过头、过度了。
比如说,战争的胜败、得失,与统帅决策更有直接关联了。有“远谋”的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才“逐之”,迅速打败了齐军。“奸雄”曹操,面对出奇兵的刘备,放弃汉中全身而退,保存了实力,亦为明智之举。可宋襄公帅宋军跟楚国开战,就是另一回事儿了:趁楚军“过河”,本应趁机发起进攻……宋襄公却说不趁人之危,高举“仁义”大旗了!结局是,楚军迅即打败了宋军,宋襄公也受伤而逃了。无底线的“宋襄之仁”,失策、失度超乎想象了!如此蠢猪式思维、决策,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成为被人耻笑的失败者。
要求做事、说话、决策、著文适度,恰到好处,是有些难,却非登天之难。当年,毛泽东同志赞“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4页)看来,做事、说话、著文适度,唯物主义是基础,辩证思维是关键。有的人,为啥不敢直面问题,总是躲闪问题,总是“与世无争”,总以“沉默是金”自诩、自解、自辩、自嘲……就因他们心中没有或缺少唯物辩证法,多了杂念私心,随帮唱影成了习惯。
“让世界充满爱”,是很可理解的渴盼与理想。但在当下、在未来,世界总会有“不太平”:不仅有矛盾、有纷争,而且有仇恨、有战争!基于此,我们每个人,男人、女人,青年人、老年人,尤其是一家之长,特别是一国之首,强化“度”的意识,学好唯物辩证法,让理智、理性多些、再多些,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务之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