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歌<梨花颂>歌詞美中之不足

(2018-04-28 12:18:04)
标签:

杂谈


《梨花颂》是新编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是一曲相当好听的京剧歌,但它还不能称得上是脍炙人口,因为歌词中出现了一句“梨花落,春入泥”,这是生编硬造的语句。所谓生编硬造,笔者以为:凡用古体语言书写诗文,对特定的词语不能尋得赖之以为根据的“出处”,而且表达的意思既模棱两可,又难以捉摸。这样的词语便可认为是生编硬造的。





试查考诗文中描述“春”的词语,最常见的如:
春来 春去 春晴 春雨 春初 春暮 春归 春思 春夢 春色宜人 春色恼人 春色撩人 春暖花开 春风拂靣 春花落春去也
红颜老春色残
百鸟喧枕春梦觉 梨花一枝春带雨 春色恼人眠不得 春宵一刻值千金...
等等词语,除了最末几句可在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安石诗《春夜》、苏轼诗《春宵》中找到出处,其余各词语,都不必耗费心神去寻找到出处就给人以清析的概念,顺理成章。http://s6/mw690/006s93l1zy7lxq9VTLva5&690





再读《梨花颂》全词:
“梨花开 春带雨 梨花落 春入泥 此身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歌詞关联着长恨歌的历史背境即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史实,也影射着诗人白居易的私人史事。寥寥数语如果语句都用得妥贴倒称得为妙诗佳句。可是,对以“春”作为句子中的主语来说却比较难于写成优美佳句,這并不像以“春”作为形容词时那样便当(只需在适当的名词前冠以一个“春”字,如春朝、春暮、春雨、春晴、春庭、春亭、春堤、春草、春花、春舍、春山...)。在《梨花颂》中却正是有以春”为主语的语句:“梨花开

春带雨”(出自白居易《长恨歌》),接着有“梨花落
春入泥”的生硬语句,出处何在?你也许认为这自然是说:梨花落了“春”就钻入泥中。可是这样粗俗简陋的语言简直不配写入代表巨著《大唐皇妃》的主题曲中啊。简单一个“泥“字能给人以美好的印象麽?听起来也憋 气,难道”春“就钻入这个环境中。笔者好不容易查找到一首古诗,其中有一句是以“春”为主语“入”为谓语动词的七律诗: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 春入遥山碧四围 http://s2/mw690/006s93l1zy7lJLC8l3P41&690

 兴逐野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遊衍勿忘归
同前靣两联三字句的歌词比较,两者都是在暮春时節写景写情,后者诗文和寓意十分优美,而前者语句却是过于轻简。这就在于“春入泥”带耒的生硬。人们或可理解为:可能是“春”钻入泥中,或“春”归隠,“春”陷落,“春”化解入泥中。。。,这简直是模棱两可生硬难以咀嚼。那么,“春入泥”又是怎么写岀来的?我们先从<长恨歌>歌詞了解。<长恨歌>共120句,都是七字句。一般由四句或八句联成的一系列平(或仄)韵诗组合而成。按所述内容可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分描述貴妃在宫中受玄宗的专宠,共30句(“天生丽质难自弃”便是这部分的第五句,也是<长恨歌>从幵头算起的第五句);中部分共44句,描述了玄宗避难出逃蜀地而后返驾长安作为太上皇独居深宫,包括兵变中貴妃受死,重点描述玄宗对貴妃的刻骨思念。最后部分共46句,描述方士以钦使的身份寻访贵妃的魂魄,在悲痛的相思中贵妃魂魄的现身.下靣摘取最后部分有关貴妃的魂魄从仙宫里走出,会见钦使的情形的歌词并作必要的解释:
...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内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涙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譯成白话如下:玉環听说钦使来了, 在罗帐内睡梦惊醒。 于是离枕穿衣急步徘徊(很激动)。 豪华的的门扇一層層地开啟了。 刚睡醒的玉缳云鬓半偏花冠尚未修整就轻盈地步入客堂 ,轻风吹着她的衣袖飘飘摆动,
姿态犹如当年跳霓裳羽衣舞一般。她 娇容悲痛珠涙交流,宛似春雨中的一枝梨花 。她凝睇含情托钦使转谢君
王:别后我们音容渺茫, 当年朝阳殿里的恩爱已经断绝, 今后蓬莱宫中的岁月却很漫长 ...
据上列长恨歌词笔者猜测,所谓“梨花开 春带雨”,便是把上列歌词的倒数第五句折开加以改写的。但是,由歌詞后靣的白话译文不难知道:“梨花开 春带雨”同“梨花一枝春带雨”相比较,两者的含义却是迥然不同的。前者的意思大概是:”梨花开时,春雨绵绵“。而后者意思却是:”美丽的涙容宛似春雨中的梨花“,这是进一步描述<长恨歌>里的“玉容寂寞涙阑干”中的“玉容“(貴妃的容貌)。所以,如果认为这两句歌词意思“一致”或“相似”,只不过前者是由后者折开改写以便于吟唱,那就完全误解了。笔者强调:“梨花一枝春带雨”只是形容贵妃的悲痛的娇美涙容,没有他意,也决不会由此引起什么“春”去、春来、春入、春归及有关”春“的其他情况。这里,恕笔者武断地猜测:大概是歌詞作者不慎犯了上述误解,把”梨花一枝春带雨”折写成“梨花开,春带雨“,而一时又难写成合适的下一句,于是就匆忙凑成了”梨花落,春入泥“,竟然落下这一败笔。诗人龚自珍(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其《己亥杂诗》之第二首写道:
浩盪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末联寓意佳深,联系到<梨花颂>其意可解为:落花有情,心志不渝即使化作春泥也要为他人作奉献(答谢君王有癡之情)。此诗的詞义兼优,是一首为近代文人传诵为脍炙人口的好诗。有鉴於此
,笔者诚懇建议:请有关部门考虑,将“梨花落
春入泥”修改为“梨花落
化春泥”。这样庻可彌補《梨花颂》歌词之
缺憾。
附:笔者曾在几处<梨花颂>表演文艺专场的留言中提出意见,现摘其中一则:

"歌声宛转动听,听时优美的声调催人欲醉,可是如此醉人的仙乐却很难掩饰生硬词语“春入泥”带来的缺憾。“梨花落,春入泥”,这难道不像是醉汉在说糊话,语句生硬欠通啊。所以我诚懇地建议修改为“梨花落,化春泥”。近代诗人龚自珍有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且,改为“化春泥”,这更能夠达到同长恨歌中“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相呼应的妙境。以上意见,是期望《梨花颂》达到至珍至美,绝无其它动机。我不想看到众多票友们把不通顺的病句唱得津津有味,闹此不大不小的笑话。"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签: 杂谈


< 上一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