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 直教人从心眼儿里相许
——读河南冬雁的诗有感
一辈子了,读过许多好诗、美诗、令我陶醉的诗。也记下了许多刺痛我心、让我难忘、被我视为经典的诗。但恍惚之间,这好像是好多年之前的事情了,就像心仪的人儿被割断了信息,再也见不到踪影。因此我总在不停地觅寻,不停地发掘,想在老了老了,心灵有所归依,情感有所寄托。
谁知如梦境里一般还真见到了故人,找到了我想读到的诗。不过我所说的故人,并非真正是故人,只是假托我的心情而己。但所读到的诗,还真是我梦寐以求的诗。
这时该有人质询我了,你已经写了那么多诗评,介绍了那么多诗人,难道那些诗不是你心仪的诗?那些作者不是你心仪的诗人?该让我哑口无言了。是的,我曾经夸奖过他们,我曾赞许过他们。我现在这样讲,不是在自欺欺人吗?我想辯驳也无可辯驳了。但事已至此,我惟有把诗章摆出来,把作者介绍出来,让大家来自行分辨了。
但我还需要再铺垫一下。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河南冬雁的诗,其实我对她一无了解——不知道她的经历,不知道她的学历,从头像上看很年轻,是位女性。而河南人的标注,是她在作品上标出来的,不然我也不知道。那天在品读了她的诗之后,让我很佩服,很开眼界,不禁觉得自己十分地孤陋寡闻,都是河南人,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她。
还有,过去我曾讲过,我是“诗学即情学”的信奉者,而且把写的每一首诗都当作写给自己的情书。看来现在这种看法需要修正。冬雁的诗告诉我,它并不能包罗万象。还有很多诗应在这种认识之外。可是回头再想想,我又不能修正,即便人的诗风各有不同,技巧各有不同,特别是所选的题材大有不同,会让人读后迥然有别。但不论写什么样的诗,不都得靠感情支撑吗?没有感情,不是发自肺腑,动人的诗是写不出来的。“诗学即情学”绝然不能推翻,也不能修正。即便冬雁的诗别有特色,也不可例外。
但她的诗的确与众不同。任何人读来都会有迥别感。怎样才能让我们有一个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呢?我们就先来读一下她的第一首诗吧:
山,石头或人
山,隐忍者。天地间最大的囚徒
一起被囚禁的——
背石头的人,流亡的人
戴着枷锁和镣铐的人,我混在其中
石头应该在山顶。山是天上坠落的石头
我是一个在石头上狂奔的人
没爬过高山的人怎知高山缺氧
要想到山顶移动那块石头,必须要
松动山脚下那堆土。就像是要做一些事情
活动活动筋骨
越来越多的人。下山的、爬山的、观望的
没被石头砸过的
这首诗,不那么容易读懂,而且有些拗口。可是多读两遍,多体味两遍,你就读懂了。
我的理解是,作者把整个宇宙,想象成了一个监狱,山虽是隐忍者,却是最大的囚徒。也就是说,整个世界(人和物),都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都是囚徒。被囚禁的,有“背石头的人,流亡的人/戴着枷锁和镣铐的人,我混在其中//”这样写是不是很晦暗呢?好像是很晦暗,但实则不然。我反而认为,是作者在以冷静地头脑认识世界,审视世界。有些人往往觉得自己很了起,无所不能,而实际上世界上的万物都被宇宙制约着,谁都是无能的。监狱里的犯人——“戴着枷锁和镣铐的人”(这当然是作者为写诗作出的想象),比我们没有自由吗?似乎是这样,但又不是这样。对于宇宙来讲,我们全都是一样的——作者“我”,也“混在其中”。这一点,寓意是深刻的。我不想点破,各自去做理解应更好。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讲,人类又在奋斗,虽被囚禁着,却又想打破这个监狱。而“石头应该在山顶。山是天上坠落的石头/我是一个在石头上狂奔的人//”这个寓意则又是很复杂的。我下边接着来讲。
不过作者又岔出一个岔:“我”是一个“ 背石头的人”,然后却写出“石头应该在山顶”。还有,“山是天上坠落的石头/我是一个在石头上狂奔的人//”这是在两股头在说事。但我觉得,我们不能被弄乱了,不论是在“石头上狂奔”,还是作为“
背石头的人”,都已经把“我”定了位,那就是全部“在山顶”。
在山顶怎么了?当然要经受高山缺氧——也可以理解为“高处不胜寒”。然而还有要移动的石头,怎么办?“必须要/ 松动山脚下那堆土。就像是要做一些事情/ 活动活动筋骨//”这让我进一步感到,不论是“一个在石头上狂奔的人”,还是“
背石头的人”,都不能忘记做事情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不然难能成功。可敬的是,作者很清醒,他看到了这一点,并且怀有很宽阔的胸怀,只把扫除目标障碍,当做“活动活动筋骨”。虽然转弯未免有点陡,但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成功之士对待周围事物应有的态度,也写出了他周围的竞争者还有许多:即“越来越多的人。下山的、爬山的、观望的/没被石头砸过的//”一个人,不清醒行吗?这是个多么复杂的世界。
因此我要说,这首诗写得是相当深刻的。
同时我记起六十年前,有一个老诗人讲过,“诗人应该是一位观察家、思想家”。那么这首诗呢,不正说明作者是个观察家、思想家吗?她用她的诗句,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我们每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认识到我们是在“监狱”中,同时要能创造出一个任你驰骋的世界。而在创造过程中,要登山,要在山顶狂奔,还要做背石头的人,并且不能忘记去松动山脚下的土,不要忘记竞争者比比皆是,而且竞争是不停的,将一直存在。我想只要把她的诗句记在心中,去实践,去践约,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士,成为一个胜利者。
不过在这里,我还要跟进一句,就是:凡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者,其对生活必定有刻骨铭心的爱——尽管有时人们看不到,但他的心是烫人的,喷出的感情往往会让人变成一团火。这句话,同样是那位前辈诗人讲的,只是时间久了,我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怎么样?读到这里,您大概读出一些味道了——这还真是一首寓意深刻让人深思的诗。是一首沉思过过后摧人进发的诗。我在开篇的时候就想讲到这些,想了想还是放到这里讲。
写诗评还是挺累的,所以我休息了一会儿。
下边该讲什么呢?讲第二首诗吧。放心,肯定不会再让大家觉得好像在做学问。这是一首浅显易懂的诗——不过是一首粗粗读来觉得不怎么样,读后却久久不能平静、让人终生难忘的诗。
这首诗的题目很通俗,先不讲,过后再讲,全诗如下:
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是一个模型
像一树桃子,大小呢
像一个个拳头,重量大约250克左右
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
心脏。医学注释为生理学名词
它们像藏猫猫
躲着人体内,中心地带最重要的位置
天长日久。它们有的开始起了变化
像被摘下的一筐鲜桃
刮风的时候
有的扭曲着身子跟风而烂了皮囊
下雨的时候
有的掺杂水分过多发生质变而腐烂
当然,从筐里被扔出来坏了的桃子
不再是桃形,大小呢
像一堆烂泥巴,与两肺间严重错位
当然,筐内剩下的就是那些
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依然鲜红色的
那最初的桃形状,最干净的
保持良性的心脏,非医学称为良心
怎么样,读完最后一句您觉得这是一首通俗的诗吧,也是一首好诗吧?它和前边那首诗两相比较,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毫不费力就被读完了。不过,它的确让人过目不忘,让人读后有所思?尤其是读完“当然,筐内剩下的就是那些/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依然鲜红色的/那最初的桃形状,最干净的/保持良性的心脏,非医学称为良心/”之后,谁能不思绪连篇呢?谁能不想到你所认识的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当中,都是些什么人呢?谁能不去想过往的经历、朋友、师兄师妹及其人品呢?我们在通常读诗时,往往心情是愉悦的,但读这首诗恐怕就不是那么愉悦了吧?这就是做人的责任,而经过这样的洗涤,谁不进一步有所思并为人生警醒呢?
还须再读读这两段:“……刮风的时候/有的扭曲着身子跟风而烂了皮囊/下雨的时候/有的掺杂水分过多发生质变而腐烂//”“被扔出来坏了的桃子/不再是桃形,大小呢/像一堆烂泥巴……//”读后你会有何感想?那些坏得成了“一堆烂泥巴”的“心脏”,不正是对那些“老虎”,那些蚊子苍蠅,那些黑势力形象的比喻吗?可是他们并不是来到这个世上之初就变坏了的,初始也是“被摘下的一筐鲜桃”,不过在人生过往中由于经不起“风”,也经不起“雨”,被烂掉了。
读着这样的诗,我不禁浮想联翩,让我想起一个诗者的责任是重大的。而想起一些花花草草的诗,它们绝然是不能和这样的诗相比的。如果用那些写花花草草的诗,去拉回那些行将变坏的“桃子”,肯定是办不到的。但若用这样的诗去试着将那些还未完全变坏的“桃子”给拉回来,或许有可能。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嘛。
只是很可惜,类似这样的诗现在少而又少,究其原因,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夠得清楚。我只能说,有时可能不怨诗人,因为花花草草的诗容易上手,而这样的诗就另当别论了——费了八布袋气力,落个一场空,何苦来着。不过真正的诗人,真正有责任感的诗人,都会多花些气力,多花些功夫,去探索,去努力,因为他们深知这是大众之所盼。
这时或许有人会问到我,你为什么不多写些这样的诗呢?是呀,但我毕竟是老了,没有当年的锐气了。而人一老,往往也没有那些灵气与灵感了。不过我有时还会“聊发少年狂”,我并不是想完全老去的!而我这篇诗评之所以定名为《直教人从心眼儿里相许》,是在和谁相许?就是想和这样的诗相许呵。
我想起来了,冬雁的第二首诗叫什么题目呢?叫《良心》,这时再讲似乎已经晚了。
我这篇诗评到这里就算写完了,但我很担心诗作者冬雁不知道能不能读得到,她有好几年没有上网了。
2022-03-31
写于新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