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团队第一篇SSCI书评(LanguageAssessmentQuarterly)——我和团队15年书评写作与发表之旅(5)

(2019-10-29 23:01:51)
标签:

教育

情感

科研

杂谈

从剑桥回来,整整两个月过去了,我经常问自己都在干什么?似乎除了学生,还是学生!学生总是令我欢喜,令我忧!而且每天都这样,上一刻还在令我欢喜,下一刻就又令我忧!

 

“我和团队15年书评写作与发表之旅”在剑桥都写好的,写得很长,很长,断断续续连载了4篇。今天决定继续连载。

 

团队第一篇SSCI书评(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我和团队15年书评写作与发表之旅(5

 

2011-2012在剑桥访学一年,我感到最不适宜的一点是不能午休。2013年暑假再访剑桥时,有一天有个英国朋友带我去剑桥植物园。令我非常意外,这个天堂般的植物园就在我们办公楼旁边,5分钟就走到了。植物园里有很多长椅,我有时午餐后很犯困,如果天气好,就会步行去植物园,在长椅上躺一会儿,非常惬意,看看天上飘过的白云,感受一番天地的灵气。

 

在这样自然的环境中很放松,有时会突然产生学术的灵感。比如:有一天我躺在长椅上想,我们领域的一个国际期刊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怎么在十年的时间成为了SSCI期刊?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有个非常有特色的栏目:名家访谈,访谈的对象大都是语言测试领域终身/杰出成就奖获得者,或者某个国家语言测试的开创者,如我国的桂诗春教授。我觉得值得把这个栏目的所有文献单独提取出来研读,专门写一篇综述。

 

回国后,正好2006年毕业的硕士生郑宇静来找我,说我之前给她的建议是对的,工作了,研究要继续。但她当时没有听进去,现在想明白了,想要重新跟着我做研究。我于是把这个想好的选题及做的思路告诉她,说给她一年的时间,半年读文献,半年写综述。文献阅读与做书评差不多,先研读这个专栏所有的访谈文献,再读这些名家的文献,还应该读访谈这些名家的作者的文献,比如访谈桂诗春教授是浙大的何莲珍教授和广外的亓鲁霞教授。

 

这期间宇静基本上每周末来参加团队的集中,并汇报文献阅读的进展。一年后,她果然写出一篇1.5万字长的初稿。我从中提取出两个主题:一个是关于语言测试本身,参照杨惠中教授2014年一个大会发言题目“有效教学 有效测试 有效使用”,定名为“从有效测试到有效使用”;另一个主题是关于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这样拆分成两篇文章,于2015年先后发表于《中国外语》和《外语与外语教学》。

 

郑宇静、辜向东,2015,从有效测试到有效使用:《语言评测季刊》十年名家访谈启示录[J],《外语与外语教学》(2):58-63

 

辜向东、郑宇静,2015,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语言评测季刊》十年名家访谈录及启示[J],《中国外语》(1):67-74

 

2015年我去多伦多参加LTRC,发现LAQ前主编Antony Kunnan把这个专栏十年的访谈增加了两篇,编辑成了一本书出版。我当即买了此书带回,交给宇静,让她主笔,写一篇英文的书评,就投LAQ。因为是团队尝试第一次写英文书评,写作与修改的过程并不容易,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投出去之后不久,我们发现Language Testing发表了一篇这本书的书评。当时我和宇静的心都凉了一大半,以为这篇书评不会有下文了。所幸LAQ2016还是发表了我们这篇书评。

 

Zheng, Y., & Gu, X. (2016). Profiling language assessment over the last half a century: Review of the book Talking about language assessment: The LAQ interviews, by A. J. Kunnan.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13(3), 277–282.

 

这样宇静在3年的时间在我指导下发表两篇CSSCI和一篇SSCI2017年我给她推荐了另一个选题“CET考试实施30年综述”。宇静先答应了要做,也做了一阵子,因为基地迁至新校区,比较远,她基本上没有再来参加团队集中。后来打电话询问她进展,她说她不想做了。我猜测主要原因是她评上副教授了,而很多学校规定,没有博士学位是不可能评教授的。既然没有希望,为什么还要做呢?这是高校青椒普遍的逻辑。这其实也是我感到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因为没能解决学生学术研究的源动力问题!

 

LAQ访谈录综述写作过程回顾

郑宇静

 

回顾LAQ访谈录综述的写作过程,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借鉴:

 

1. 选题注意时间节点

    辜老师基于对语言测试领域最新文献提纲挈领的阅读及整体趋势的把握,提出《语言评测季刊》(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LAQ)创刊仅十年即发展为领域内的国际顶级期刊,其“名家访谈”栏目是一个重要因素,而2014年是期刊创刊十周年,如果就其十年间的访谈录做一篇综述,从语言测试名家的角度看语言测试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并探讨对我国语言测试发展的启示,将是非常有意义的选题。

 

2. 综述文献阅读、思考、评述同时进行

    在阅读访谈录的过程中,我同时将自己的理解、思考进行记录,对文中涉及的相关研究问题、考试的历史背景等查阅相关资料帮助理解,每阅读完一篇访谈,尽量搜集文后的参考文献,阅读关键性文献,浏览非关键性文献的题目及摘要,横向总结访谈对象的研究焦点,纵向梳理其关注点的变化,结合访谈的内容总结其特点并记录简单评述。

 

3. 基于综述文献中的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阅读

    要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评述,须对每一个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因此,综述的写作应基于综述文献进行发散式阅读。我重点关注了访谈录中多位名家同时提到的问题,如语言测试的伦理问题,进一步查阅关于测试伦理问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弄清楚来龙去脉及相互关联,以便写作时进行提炼。

 

4. 参加学术会议推动写作进程

    文章写作之前向外语测试会议提交了摘要,意味着必须在参加会议之前完成综述的写作,这为有拖延症的我设定了无法超越的deadline。准备会议发言的ppt时,团队成员集体修改,反复演练,使我进一步理清了论文的逻辑脉络。参会过程中聆听了杨惠中教授关于有效测试的主旨演讲,也为综述的修改提供了新的灵感。

 

5. 从逻辑、内容、语言、格式四个方面对论文进行修改

    综述初稿完成后辜老师从逻辑、内容、语言、格式四个方面对文章修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是逻辑与内容,初稿的关注点是语言测试的社会性,但文中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关于访谈的内容、语言测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社会性仅为发展趋势的一个方面,且只针对测试的使用进行了论述,文章篇幅也过长,因此老师建议拆分成两篇文章,一篇关注语言测试整体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一篇只针对语言测试的社会性一个点。于是,我重新查阅关于语言测试社会性的中、英文文献,进行修改。语言方面从初稿到终稿的十余次修改过程中,老师都不厌其烦的反复帮我打磨,力求语言精炼、表达准确、行文流畅。格式问题,在确定目标期刊后,对照最新的期刊范文及投稿要求,从参考文献格式、文中夹注格式、术语英文简写格式等各方面达到要求后再投稿,格式问题关乎学术规范,体现作者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