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吉春亚老师课例《两兄弟》有感
(2016-12-11 22:28:48)
在这节课上,吉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阅读之旅。围绕哥哥和弟弟面对“去”或“不去”的不同选择和结局,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主人公对理由清晰、全面、层层递进的表达,感悟“每个人对幸福有不同理解”这种颇具思考意味的人生哲理。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以读促悟,从简单捕捉信息,到逐渐形成条理清晰的表达;从简单解释理由,逐步提升到不同选择背后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吉春亚老师首先以故事引入教学,让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用笔画下来,有的孩子画了房子、一个笑脸表示幸福,几棵树等等,这时吉老师再让他们根据画面复述内容,原来这是在训练学生倾听和概括的能力、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必要训练学生捕捉语言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筛选、整合和推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两兄弟》中兄弟俩的对话很有特色,辩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吉老师先让学生选择做兄弟俩镇南关的其中一个,对于去不去寻找幸福迅速思考各自的理由,并把它写下来,交流完后,吉老师带领孩子们欣赏大作家的语言,体会语言表达好在哪里。分析弟弟的话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在于说话要条理清晰、全面,处理哥哥的话又有不同,抓住了里面一句俗语“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
第四个是训练孩子读懂作者的心声。吉老师读故事时,总在紧要关头戛然而止,让孩子充满阅读期待,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通过悬念的制造和情境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吉老师设计了多次对话训练。在读到弟弟由皇帝变成流浪汉与哥哥再次相遇时,吉老师先请孩子们想象弟弟和哥哥再次相见时会说什么,猜他们的幸福是什么。每个孩子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孩子们读书常常只关注故事的情节,吉老师却层层递进地让孩子们走进作者的内心,读懂人物心声,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递阅读时需要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整节课,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听故事过程中已经在学知识。吉老师还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更愿意选择哥哥还是弟弟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新知,学会有条理的组织语言,达到完善改进自己的语言的目的,可谓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最后,吉老师还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运用关联词,顺序词,让自己的练笔同样条理清晰,概括全面。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吉春亚老师是典型的“实效课堂”的践行者,在课堂上,她强调“语文”本位论,把学生的“学”放到核心的位置,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她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话是启发的话,点拨的话,引导的话,激励的话。她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她以言语训练为核心展开的课堂教学是那么真实、朴实,扎实!她的“实”体现在“目中有人”:她能根据学生情况确定目标,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发展展开,亮点的显现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以最终达到人人提高的实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