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清照女子重阳佳节《醉花阴》思念丈夫的词句。重阳是重阳,此时半夜已透凉,却不见玉枕纱厨;今日的黄昏没有佳客到来,独醉怎能销魂,帘卷不闻西风,消愁不解酒,缺少的是盈袖暗香,那就想一下远方的重阳阁吧。
河南云台山的茱萸峰上有一座重阳阁,著名诗人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据说就是在这儿吟就的。多年前我在云台山游记之《早知云台之步下茱萸有几人》中如此提到过这很有名气的重阳阁:“重阳阁屹立在凤凰岭的悬崖之上,高耸挺峻凌空欲飞。重阳阁碑记上云‘重阳阁位于茱萸峰上,始建于唐初,青石为基,白玉作栏,白壁黑檐,立于绝壁之巅,远之数十里可见,凭栏远眺,下临深谷,而顿有飘然欲飞之意。唐代诗人王维入云台山访友时,适逢重阳,登临峰顶,思念亲人之情油然而生,遂在重阳阁上题下了千古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茱萸峰与重阳阁因而得名。农历九月初九为至阳之日,故而名为重阳,寓意长寿长久,自古就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每值秋高气爽,登阁望远,则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碧波如镜,玉带蜿蜒;清风徐来,浮云隐见;众峰稽首,穹际无边;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胸襟开张,豪情啸天。实为天下之至景也。’我即登上阁的最高层,临近中午,云开雾散,在山风的吹拂下俯视着脚下连绵不绝的群峰,领略着诗的意境,想象着重阳秋色的绚丽,恨来不逢时!阁内挂有有关重阳的诗词图画,阁旁附近有象征永恒爱情的千年古树‘枫王’和‘枫后’,遗憾的是它们枫叶被季节染红的色彩在我亲临的当时是不会见得到的。没见到茱萸和枫叶,闻涛亭、望亲台、仙山琼阁都让凤凰岭和它的名字让我有了情怀的寄托,把自己的灵魂附著于这秀丽的峰峦、人文的家园。”
登临于中原重阳阁,一如后来游玩徽地醉翁亭在《琅琊西涧之云深不知处》里的同样感受:“登上南天门最高峰的会峰阁,山风迎面扑来,极目远眺,倚栏拨云,群山连绵,逶迤苍绿,天高地阔,心里默然背诵着庐陵醉翁的佳句,虽没有‘山肴野蔌’、‘觥筹交错’的‘严酣之乐’,可居高临下看林海茫茫听波涛阵阵,无‘颓然乎其间'之醉,倒也有把酒临风之无穷快意哉”;游览长江三峡弃船上岸在丰都名山看到的望乡台,是诗人们思乡思亲之地,王勃在这儿《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北京香山最高峰香炉峰上也有一座后建的重阳阁,但由于没有什么历史钩沉自然使阁的内涵和价值逊色不少,加之对观赏香山红叶的大失所望至今没有写出一点文字。我以为旅游不单单只是看风景表象的,只有把每一片风景置于思想的深处领会它的内涵遐想它的故事才算是最美的灵魂行走,倘如此,那种情趣自然便是丰富多彩妙不可言了。
记得多年前的这个时候在《相看两不厌,又见岱岳山》里,自己提到秋日登山,“时值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本是爬山望远的好季节,可是没有时间出行的我,只好呆在家里无奈加无聊地回味以前自己登山的乐趣。”今夜又在体验这种孤独。秋天是很适合登山的,看那漫山红叶,看那层林尽染,该是一种多么丰富的视觉盛筵与感官享受!可惜的是秋日登过五次名山,一次天山两次华山两次泰山,都没真正看到壮观的红叶漫山,对于喜欢爬山者来说是多么大的遗憾!今年夏天去了井冈山观瀑消暑,计划秋天再次去徽地看黄山秋色的愿望不能成行了,不过家门口的小山倒也有颇有名气的亭台楼阁与红叶满山,丝毫不逊于北京香山,过些时日无论如何也要再去观赏那火红的枫叶,用心灵默念重阳的诗意,让自己在这个热烈绚烂的时节消魂醉上一次,就当做暗香盈袖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