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钟表匠:《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精神之旅

(2018-09-08 18:03:53)
标签:

生活

情感

分类: 影评
http://s16/mw690/006rFrcgzy7nta1jCkn7f&690

    今晚(2013.11.16)又看了一遍前南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初中上学的时候,这是我最钟爱的一部电影。回忆起自己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从记事起的乡村露天电影、到七十年代末开始在自己家里通过电视、到八十年代后在市里电影院看过的电影真是不少,那时候看的外国电影并不太多,因为露天电影很少放映国外影片,在我的记忆里早期好像只有前苏联几部看不懂的没意思的是在露天看的,让我们最着迷的不是美英法日的,而是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印度的最惹人欢迎,载歌载舞的印度片不必说了,对我来说尤其是前南和罗马尼亚的最喜欢,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影片基本都是极为精彩好看的战斗片,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复仇》等等和多集的电视系列剧《黑名单上的人》;《瓦尔特》一片我是在乡下的镇电影院里看到的,那是学校在开学典礼的晚上包的场,全学校的同学一起集体观看,那欢呼雀跃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情景至今仍是历历在目,所以这部外国影片给我留下的观影记忆最为深刻。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之无愧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经典的二战电影佳片,是那个饥渴的年代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理想宝藏。平时在线的时候我经常欣赏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那雄浑高亢的旋律让我全身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地进
行着一遍又一遍心灵的洗礼
。每当旋律响起那难忘的电影画面都会在脑海里浮现,把我带到那英雄的萨拉热窝。这段主题音乐在全片中出现过多次,最震撼我心弦的是钟表匠谢德慷慨赴死的那一段。为了保护瓦尔特,钟表匠决定牺牲自己亲自赶到接头地点清真寺,当他与假联络员拔枪对射英勇就义中弹倒地、群鸽纷飞的画面,伴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可谓是经典影片里的经典部分。以至于以后看到的吴宇森的《喋血双雄》,周润发和叶倩文、朱江在教堂群鸽纷飞的镜头,我都心存疑虑是不是吴导是因为在这部电影里得到的灵感与模仿。平心而论那部“啊-朋友再见”的《桥》是大家公认的精彩影片,可我
以为《瓦尔特》一片比《桥》还要好得多,因为这部影片人物更复杂情节更有悬念。就是现在无聊寂寞的时候我也经常复习观看该片的视频、上线时来欣赏这段主题音乐。而欣赏这段音乐时在我的脑海里闪回的不是英俊高大的主人公瓦尔特而是那难忘的钟表匠。小时候观看这部电影当时除了看热闹之外最大的感受就是外国电影拍得真真实,英雄好人在影片一开始就会牺牲而且说死就死,来不及说一句话喊一句口号;最难忘的场面除了钟表匠就义的一段,还有在前面的街头领尸的那幕悲壮感人画面,画面里也有这位钟表匠,他与瓦尔特不惧怕敌人的扫射带领市民勇敢地上前走去。街头上躺着的是前一晚身中埋伏惨遭德军戮杀的众多学生,其中有他可爱的女儿阿兹拉。在影片开始时父亲与女儿的一段对话颇让我回味无穷,看似平淡无奇却震撼人心。阿兹拉回到家中,父亲平静地对女儿说:“你又回来晚了。”其实父亲这时已经察觉到女儿参加了抵抗组织;女儿回答道:“今天是我值班,爸爸,帮助做了一个复杂的手术。”父亲暗示说:“昨天他们又抓了17个人,枪毙了一个像你一样年岁的姑娘。”女儿:“为什么跟我讲这个。”父亲:“敌人像野兽一样,不管你是老还是少,这些家伙残酷无情。”女儿:“我懂这个,爸爸。”父亲:“以后多加小心。”阿兹拉无意中推开房间门看到房间里有两名陌生人,父亲连忙解释说:“他们是我的朋友,天晚了留他们住一夜。”女儿:“爸爸,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我知道他们是谁。”父亲:“那是他们的事。”女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们经常到我们家来,还在你的修表店碰头。”父亲:“责备我吗?阿兹拉。”女儿:“不,你是他们的人,我心里非常高兴,可你为什么要我想的和你做的不一样呢。”父亲:“因为我希望你能活下去,这也是你妈妈的愿望,如果她还活着------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投降了敌人,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这段父女间的平常对白,小时候那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儿想不到什么,成年后重看时就会琢磨出其中的分量,尤其是最后九个字,里面包含了父亲多少对女儿深情真挚的爱、做好自己随时献身的准备和对将来必定胜利的信心、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期待!正是由于此,父亲才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抵抗法西斯的道路,这句看似自私平常的话语其实胜过了多少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就是在现在的电影里也很难见到这朴实感人的一幕。后来,女儿最终还是坚定的和父亲一样走上了同样的道路,直至献出生命。这是我对钟表匠在全片中三处印象最深的第一处;第二处就是与瓦尔特冒着敌人的枪口走上前去认领亲人的尸体,这部分没有过多的言语和对话,只有主题音乐和英雄们坚定的步伐深深地让我无法忘记和磨灭;第三处就是钟表匠沉着赴死的前后那一幕了。当他决定与敌人同归于尽离开钟表店时对小徒弟说出的几句话同样让人感动——“我要走了。”“你到哪儿去?”“去找我的归宿,你多保重吧!没有人欠我的钱------”“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不用了,孩子,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算得上是最后的遗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没动员让徒弟继承自己未竟的壮美事业(在后来的场面里也出现了这个小徒弟投入战斗的身影),一个平凡普通的英雄形象却同样让我们肃然起敬。七十年代末(72年摄制,73年译制,国内禁映数年77年开始公映,我首次看到是在83年)看到的影片水平如此之高,现在仍旧让我们敬佩感慨不已。该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位钟表匠,他,也是瓦尔特,所有在战斗着的英雄的萨拉热窝人民都是瓦尔特。影片结尾,那句同样一样经典的台词:德军的劳费尔行动失败,新来的盖世太保和沮丧的免职上校站在市区制高点眺望着“平静”的萨拉热窝,与影片开头相回应,——(开头)“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索夫。”“是啊,可是,并不平静。”“你追捕瓦尔特多久了?”“一年了,一年多了,上校先生。”——(结尾)“太有意思了,我来到了萨拉热窝就一直在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你说的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深夜,此刻,我在搜寻着影片的视频,重温着英雄钟表匠的台词,又一次欣赏着再也熟悉不过的电影画面和音乐,情陷其中依旧不由自主热泪盈眶。
                                                   (2013.11.16  QQ日志)

  上左:这里来过不少人吧?嗯?!
  上右:知道旁边那小道吗?注意第三步!
  下左:他确实存在,就在附近这一带活动。
  下右: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品味西安
后一篇:畅想黄洋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