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之下的思考——刘薛冰
(2021-09-27 21:57:32)教师:自我“增压”,把原来批改作业的时间拿来提升专业能力
新出台的“双减”政策规定,“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对老师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不分快慢班的情况下,课堂有限的40分钟里,只能照顾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觉得“吃不饱”,接受能力差的“吃不下”。作为老师,肯定得通过作业来补充课堂上的不足,让学得快的学生巩固知识,学得慢的学生跟得上进度。现在要求减少作业,为了让有限的作业发挥最大作用,老师需要花更多心思。如何平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成绩提高与作业量减少之间的关系,是老师们需要好好把握的问题。
目标:从“眼中有作业”向“心中有学生”迈进
作业量减下来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提升?“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力和展现力,强化高效课堂构建。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请小老师讲题,指导学生将单元的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等上台展示。还有口算抢答、头脑风暴、计算能力竞赛、课堂小明星、班级优化大师加减分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我认为只要学生肯学,就肯定不会太差。通过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利用优生带动后进生进行培优辅差。
有些学生回家做作业反而容易“磨洋工”,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解题的意识,让学生思维能够活动起来。现在每天下午放学也会有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写作业,作业布置量少、精简,数学作业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大部分同学基本上在学校已经完成3/4以上的作业(包括语数英)。
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作业?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讲题汇报、动手实践完成探究作业单、整理单元思维导图,做数学小报等特色作业代替原来的书面作业,学校作业实现了质的提升。
“双减”政策出台,我们更需要坚定落实作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抵制题海战术,从“眼中有作业”向“心中有学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