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数学学习的好习惯(家长会发言稿)----谢琪
(2019-10-07 22:13:17)
1.读题三遍,认真理解题目要求
第一遍:看懂题目每一个字。
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文字,家长领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太长的句子可以断开分两三次读。
这样的目的是让孩子看清每一个字的过程,有思考的时间。孩子们经常看着字读,就会慢慢认识这些字,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家长教一下。
第二遍:完整地读一遍题目要求,说说题意,勾出关键字词。
读完以后家长不要忙着给孩子解释题意,而是锻炼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要求是什么意思。
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理解正确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让孩子读一遍,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题目给出的要求。
例如:“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提问:做什么?(涂色);把谁涂上颜色?(同样高的);涂什么颜色?(相同的颜色)。
第三遍:正确理解之后再读一遍,加深记忆和理解。然后动笔做题。
2.独立解决,自己检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理解了题意以后,让孩子自己答题。
检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题检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题目要求,对照题目要求检查过程、最后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题,最基本的诀窍是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计算题一定要再算一下……。家长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指导孩子相应的检查方法。
3.三种改错的方法
孩子自己检查以后再邀请家长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家长根据错误情况教给他改错的方法。
-
A类:粗心的错误。
家长发现错误后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题目要求、图或者文字,然后对过程、答案进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发现并改正了,就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A,表示这类错误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2.B类:方法、知识错误。
孩子自己不知道为什么错,家长可以给他提示。例如:
某题:下面哪一行不一样,在它后面的括号里画“√”。
4.这些A、B、C符号的标注,其实就是孩子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找到发生错误的根源,同时也帮助孩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对于A类错误,需要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对于错误,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方法,多思考,多练**。
这个**惯养成以后,孩子在高段的学**中能够进行自我管理。高段科目多,内容多,时间紧,复**时有针对性,把书、作业拿出来,重点针对B、C类进行复**巩固,就可以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查漏补缺,重点突破,这样节约时间,轻松愉快。
4.有错必改,错误不过夜
每次做作业之前,先将前面没改的错题改正后才能开始做新的作业,无论是家庭作业还是课堂作业。家长可以提醒孩子每天把各项作业拿出来看看是否有错没改。
错题就是背在孩子身上的包袱,只有将它拿掉,才能为第二天的学**扫清障碍,帮助孩子轻松进入新课程的学**,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否则,这些没解决的错误又会导致第二天新课学起来困难,压在他身上的包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重,最后导致孩子学习吃力,厌学,自卑,痛苦。
5.记录作业所用的时间
时间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例如做练**册第9、10页,就把时间写在第10页最后,不要写在家庭作业的记录本上。
这些专注、高效的作业习惯,在孩子们上了初中、高中以后会有很大的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