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寒假作业——徐凤婷
(2019-02-13 13:03:09)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搜集本年段本学科的全国名师的10个教学主张。
1、数形结合的应用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钱守旺 读懂学生,把握起点。
“当老师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往往谈论的话题更多的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学,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只有基于儿童研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确实是这样,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样,他们的思想敏感度和看待事物的面儿就会不一样,更不要说和成人的观点差异了。因此,钱先生从学生的“特点、基础、需要、思路、错误、情感”6个方面诠释了如何去读懂学生。在“读懂学生的情感”方面,钱先生说过,教师要让学生有归属感,这与“主张24给力十招,教学高效”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公约、上好开学第一课、自己设计特色作业、作业上写评语、设立“悄悄”话信箱、自由申报当小老师、评选数学科“班级之最,这些日常的做法看似简单,但却是学生喜欢的,恰恰就让学生拥有归属感。我们老师要真正读懂你的学生,必须要把“心”放在学生的身上,关注他们课中课后的活动和想法。
3、缪德军
这一点是形成学校课堂特色的关键,每个学校都提出过科学组织教学,但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形成大家认同的特色。白蒲中学在这个方面重在提前思考、早做准备、精心设计、认真落实、逐步优化、核心备课、集体交流、创新反思等待,故形成了“活动导学单”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成功,奠定了目前被大家所欣赏的白蒲课堂模式。
4、吴正宪 呵护学生的求知欲
大人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课堂上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太在意,忽视了儿童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影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好奇心这颗“火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求知欲。
5、邱学华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对比实验法,一部分班级用加法口诀,一部分班级不用加法口诀,其他都一样,包括教学进度、教学时数、练习次数等。最后用同一张量表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的科学数据,作出小学生不要背加法口诀的结论。
6、
贲友林
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教者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与教材的算法或表达并驾齐驱,使教学获得了创意与灵性,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发现与成长的律动.对话的结果,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
7、
俞正强
第一,错误是难免的;第二,错误是一个好东西;第三,错误是不能犯第二次的。
8、刘德武
教学要勤思考,要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课前对学生要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出的每道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公平,让不同的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
9、张齐华
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她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
10、朱德江
小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法则、性质、规律、公式、数量关系等都可以视作“数学模型”,数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即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三、搜集本学科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10本课外书。
1.《小猫分蛋糕》
2.《三只小猪和七巧板》
3.《我家漂亮的尺子》
4.《成为好爸爸》
5.《扎克的礼物》
6.《双胞胎兄弟》
7.《最棒的蔬菜》
8.《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
9.《数学真美妙》
10.《我超级喜欢的趣味数学数》
四、推荐适合本校学生参加研学之旅的10个地方。
1.东山湖公园
2.瀛洲生态公园
3.广州动物园
4.小洲村
5.黄埔军校
6.中山纪念堂
7.红砖厂
8.南沙湿地公园
9.黄埔古港
10.沙湾古镇
五、搜集我国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的10个习俗特色。
壮族
1.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2.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3. 婚俗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
4.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
5.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
6.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7.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8. 社公祭
社公祭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9.
10.
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六、整理最鼓励人的10句话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