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课前三分钟之分享要求——黄艳斌
(2018-04-25 15:09:45)《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魅力、受欢迎的人,应该成为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能做的事情交付给学生。我们要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从事“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孩子们通过自我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而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一种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很好训练方式,这三分钟在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的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示范效益作用。那这么好的“课前三分钟”环节能否也引用到数学学科上来呢?
为此,我们数学科从低年级开始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展现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块神奇的净土,你撒播一种思想,就能收获一种行为:撒播一种行为,就能收获一种习惯;撒播一种习惯,就能收获一种人格:撒播一种人格,就能收获一段光辉的人生旅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难以约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在课堂上,经常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我认为这样太影响学生的学习了,然后就大力限制孩子的“动”,有的还认为是孩子患了“多动症”。如果我们当低年级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刚开始就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对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上有课堂的要求,课前三分钟更是如此。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开展,我对其中的细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培养好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的开场白可以为:“课前三分钟——精神要集中!”一句简短但又响亮的口号能非常迅速地调动孩子们的上课气氛。“下面有请某某同学给我们带来课前三分钟,掌声有请!”演讲完毕后,主持人可以说:“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下面有请老师上课。”
其次, 每一位上台演讲的学生要提前准备好。上台的仪态要大大方方、恭恭敬敬,演讲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言要流利。上台演讲的学生开场白可为:“大家好!我给大家带来的数学故事是……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请问大家有没有什么补充?”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依靠家长的力量,准备得越充分,孩子的表达就越有自信,我们都希望孩子能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享受每一次的课前三分钟。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不建议从一开始就全盘放开。可以先由教师开始分享,然后再逐步培训班干部、小组长等上台发表演讲的能力,最后由这些同学以点带面地提升全班同学的表达演讲能力,逐步逐小组上台,做到“人人有表达,人人有关注,人人有鼓励”。
最后,同学在发言时,台下的学生应该认真倾听。每一位孩子都值得被尊重,要学会用热烈的掌声鼓励同学;每一个孩子都是倾听天使。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交流展示不仅需要学生敢说,还需要大声说。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借助课前三分钟训练他们发言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