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现在作田的人少了,就算作田,也省事了许多。
犁田机翻地,也不育秧,平整之后,直接把种子撒在田块上,除非虫害特别严重,否则,连农药也不打,秋天收割机,两亩田还不要半小时就搞完,小四轮直接把谷运到坪里,晒两天,有空就车一下秕谷,懒一点直接就进了仓。
80后小时候搞双抢的痛苦记忆,我们的孩子,再也不必去经历了。
只是偶尔想起时,两只脚都直战呢。
今日看《韶山志》,才晓得,我们80后,虽然累了几年,但也就身体累而已,要是放在老古板的时候,那叫身心俱疲啊。
因为,规矩特别多。
育秧播种,要用红纸包三皮钱纸,再穿三根线香,插在秧田边上,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鼠雀不侵。
种谷下泥,作田汉自己不能讲话,更不准细人几围观喧哗。
我想着,如果正好有小朋友不懂事,在旁边吵来吵去,要不要喝斥他们呢?
一喝斥,自己就讲话了;
不喝斥,又坏了不准围观的规矩了……
麻烦啊麻烦。
种子撒完,不能拍打箩筐、皮撮,还要绕田一周……
过几个月,又要插田了,抢农时,因此,有田的人家,会请人插田。
请人插田也是战战兢兢,生怕出事。
插田还能出事?
倒不是怕插田的人被太阳晒晕在田里,而是怕他们漏眼子。
也就是无意中少插了一蔸,横平竖直的禾佾子里,空出一块来。
空一块补眼子就是啊,有什么可怕呢。
原来,那时迷信,主人家会认为这是主丧的兆头。
问题是,如果插田的人故意这样搞怎么办?
看来,得谈好工资,好酒好菜啊。
钱是小事,触了霉头,就不好了。
《韶山志》记载:
插田这天,颇有节日气氛。早上扯秧鸣放鞭炮,有的还放三眼铳,叫“开秧田门”,一天五酒三荤,中午吃麸子肉,有的用麻线或篾丝穿连,每人一串……
看到这,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插得歪歪扭扭,插着插着,就来越窄,只得往边上又补一蔸。上田一看,还到处有没插满的。
好在,父母只是骂一骂怎么不好好插,不会像老古板一样,有那么多忌讳。
前面提到一个字——佾,读成yi,四声,土话里,也是yi,不过,比普通话的音调低一点,且要拖长一点,乃古代乐舞行列的意思。引申为禾苗的行列。
插田高手很受欢迎,他会根据田的形状,从这头到那头,插四佾过去,上了田塍洗了手,主要家要送他米酒和盐蛋。吃饭的时候,他也坐在首席。
看来,不管啥事,凡能做到精,必有好处啊。
书里还说,那时插田高手们,也常炫技。
两人各占一边,背向而退,交汇之时,两佾禾刚好平行……
田插完了,抓起泥巴就打泥巴仗,还往主人身上抹,主人家也是高高兴兴,因为这叫“泥谷”,寓意着粮满仓……
看到此处,朋友们是否还记得,当年插田的情形呢?
有什么苦,有什么乐?
不妨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