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一大早,景林哥发信息,喊我去伏伯家拍个视频,他家正在酿酒呢。
很快拍好,发在视频号,转到朋友圈,一位浙江的朋友说:
新酒是不能马上喝的,至少半年后才能喝。
我回道:
我们这喝热酒,谁家熬酒,每来一个就要倒一点试试,否则,就是不客气呀。
他说:
甲醇含量超标,再说热酒的味道也不好。
我笑道:这个太科学了。
其实啊,以中国之大,历史之久,南北东西,饮食习惯皆不同。虽都爱饮酒,但酿酒材料,制作工艺,喝酒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无谓谁对谁错。
不过,听他说到甲醇超标,我也没有小瞧,而是立马查了下,然后,放心了。
有文章写道:
从甲醇的生成模式看,重点是要从原料上进行预防,凡是用含果胶质高的原料酿酒,白酒中的甲醇含量就高。如马铃薯、鲜红薯(薯干)、木薯以及辅料番薯藤等,这些含果胶物质较高的原料,在生产中都要引起注意。
当然我们平常所用的玉米、高粱、稻谷这些原料,在皮壳层也存在果胶质,但是经过我们的原料蒸煮后基本上是不会超标的。
我们这的,一般就是米酒,谷酒,高粱酒,基本也没海量之人,连喝醉的都见得少,中毒的,并没有听过。
翻了下《韶山志》,生活习俗,饮食里,有酒一条:
旧时境内多自酿米酒,也有请酒匠酿造谷酒或高粱酒的。喝酒一般都先加热。70年代以后,各类瓶装酒增多,酿米酒的减少,蒸谷酒的增加,喝酒一般不先加热。匠人喝酒,先以食指醮酒往肩后左右各弹一次,表示敬师。
《韶山志》出版于1993年,当时我十岁。
书里说,70年代后酿米酒的减少,蒸谷酒的增加。但以我们这一片而论,我小时候,见到的多为煮米酒。
先要煮几大锅饭,放直径两米余的大篮盘里,不断翻搅,冷却,再拌酵母。
移大桶中,密封发酵,成甜酒子。时不时挖几碗,甜甜的,好吃得很。
之后再转大磁坛中,倒水,至差不多满口。再发酵……
这下轮到父亲嘴馋了,每餐必舀一杯喝……
待到真要熬酒了,往往只余半缸……
我也见过他们喝酒加热,是在冬天,烤着炉火,倒一大拌缸酒,放在灰边,炉火四曳,将酒引燃,缸口便闪着蓝荧荧的光,漂亮极了。
至于匠人喝酒先敬师,不看此书,我还真忘了。一看,就想起来了。
确实,不管是木匠还是篾匠,他们都会点酒弹一弹,我很好奇,问过,刚开口,父母就说,快吃你的饭……
这些,虽然只是二十多年间的事,仿佛已经成了久远的历史。
自家熬酒的,已极少了,父亲时喝瓶子酒,时不时又去打酒点,最近身有微恙,都戒烟戒酒了;
各种匠人也请得少了,椅子桌子竹篮竹盘,本来造一次就能用几十年,何况,还有开着小四轮沿村叫卖的。
家家也有了热水器,洗衣机,谁家熬酒,邻居们提着好几个桶子轮流倒水的事,已随风而逝。
生活是越来越好,但当年那种热闹,也难以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