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该!曾在湖南湘潭一带抗清的著名将领,名字都被写错了

(2020-12-10 09:53:48)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怪哉!

今早读《人文湘潭》一书,到《明代遗民、岳麓书院山长郭金台》一节,见有这样几句:

人们屡次推荐他做官,但他不做。以副榜积分,授予学官,他也不赴任。后乡试中举,经督师何腾蛟、堵允锡推荐,授职方郎中,再以监军佥事(分领各道的官)起任。

觉得奇怪之处,不是传主郭金台,而是堵允锡。

之前读《南明史》,知有堵胤锡曾为长沙知府,李自成打进北京,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登基,他被隆武帝朱聿键差遣巡抚湖广,力主联合大顺军余部抗清,曾在湘潭等地大小数十战,坚拒清军诱降。

朱聿键被俘绝食驾崩之后,他又追随桂王朱由榔,在湖南西部、广西、广东一带转战。然南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时,诸大臣仍各立山头,斗争不已,堵胤锡亦转入其中,难有建树,最终在1649年积劳成疾,吐死而逝。

为何此书中会把堵胤锡写成堵允锡呢?

首先搜索了一下某百科,是这样写的:

堵胤锡(1601年-1649年11月26日),又写允锡,又名锡君,原名灵授,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为明末大臣。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今宜兴市屺亭镇前亭村人。

看来,允锡也并非没有由来,似乎也是可以的。

不过,还得找更多资料证实一下。

我先看了计六奇(1622-1687)的《明季南略》。

此书和《明季北略》,都是他的重要著作,康熙二年拟稿,八年后写成。

康熙二年,是1663年。此前一年,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大陆上的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停止,唯东南沿海一带,厦门仍为重要前沿基地,而自荷兰人手中收复的台湾,则成为较为巩固的大后方,由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占据。

可以说,计六奇写史,其实就是当代人写当代史。

他所记述的,都是他经亲历过的,或为别人亲历而告知的。

书籍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比起后来的一些书,无疑权重大得多。

此书中有《堵胤锡始末》:

堵公讳胤锡,字锡君,更字仲缄,号牧游。宜兴人。

可见,并无允锡之写法。

再看《明史》,张廷玉等亦延续了计六奇的写法:

堵胤锡,字仲缄,无锡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长沙知府。

这些重要史书都是胤字,为何又来了个允呢?

突然想到,雍正皇弟的那些弟弟,在他继位后,不都改胤为允了吗?

是不是太巧合?

查了下《雍正实录》,并无将皇弟们改胤为允的记载,全书136万多字里,只有三个胤字,第一次提到弟兄,直接就写:

随召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罗贝勒允禩、固山贝子允禟……至御榻前。

但在他儿子的《乾隆实录》里,却记载得明明白白:

雍正元年,皇考特颁谕旨,谨将圣祖仁皇帝圣讳二字,钦定避易书写。今朕绍承大位,哀恸方深,皇考圣讳,理应恭避。敬遵皇考从前钦定典制,嗣后凡内外各部院文武大小衙门、一切章奏文移,遇圣讳上一字,则书允字。圣讳下一字,则书正字,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交部敬谨遵行。

这下就清楚了,乾隆下令,学他父亲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以后胤字都写成允字,禛都写成正字。

问题在于,乾隆初即位时的这道圣旨上,只限定公文如此写,没说所有地方,都要避讳啊。

联系到《乾隆实录》里,好多次对大臣避讳“弘历”二字做出指示,可知那些大臣啊,书生啊,做起事来,都是超出皇帝期待的。

他们把皇上尽量少避讳,以免扰乱百姓生活的金口玉言,当成了谦虚,自己所写的文字,宁多避以显尊重,绝不少避以生祸端。

大概,堵胤锡在一些书里,慢慢就变成了堵允锡了,以致于胤允并行了。

然则,清朝早就亡了,一些史料里,还写着允锡,我想,绝非爱新觉罗余威仍在,使得作者战战兢兢,而是他看到的第一个资料里,写的就是允锡,所以先入为主,未加考证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