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鸿章重修方孝孺墓有何目的?阎老西疯狂建碑能吓到贪官?

(2020-10-26 14:52:24)
标签:

历史

分类: 凡人摸史

今天给大家带来几张民国时候的老照片,说说它们背后的故事。

这是南京方孝孺的墓,跟朱元璋的孝陵同样古老。

从碑墓右侧可知,民国十三年(1924)进行了重修。实际上,距离上次修葺,并不太久。

放大照片,能见到是同治五年(1866)重修,字则是署两江总督李鸿章所题。

此时离清朝搞定太平天国才两年,南京城里,想来是断壁残垣都尚未完全清干净吧。

李鸿章重修此墓,自然是有其目的,但细想一下,他们到底希望百姓学方孝孺什么呢?

学他忠于理念?

还是学他不畏当权者的刀斧加身,也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如果是后者,洪秀全不正是如此吗?

如果是前者,其实也是统治者所不喜的。

历史的搞笑之处在于,人们既纪念杀方孝孺那一大家子的皇帝,也纪念被他所杀的硬脖子。

正如秦桧和王氏等人跪在岳飞墓前,金笔圣断的那人,却少有人去指责。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

小百姓凌乱了。

方孝孺墓是李鸿章重修,这块匾呢,规格就更高了。

高安村位于黑龙江的东宁。此地迁来不少鲜族人。

为了让他们能安心生活,朝廷可谓十分重视,少收点税之类都是小动作,真正让这个村的人骄傲的,是光绪八年,皇帝亲自下旨,给他们送来了这块匾额。

字写得很不错,应该并非载湉的御笔,而是文学之臣的大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小学就背过的诗,跟我们绝大多数会背的诗一样,都是白描手法写就的。

真正能流传千古的那些诗,都是看起来很普通的,没有什么技巧的,只是把此情此景,写了下来而已。

自然就有人将之刻进碑里,一朝朝,一代代,人们读着这些诗,就能与古人对话,更主要是,是自己的内心有了共鸣。

如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哪怕他身边那些大臣,将之吹得很高,那些刻工,将之印得多精美,时过境迁,就不会有人去背去读去感受。

这是大同的反贪碑,督军兼省长阎示。

当时山西各地都在竖立,可见阎锡山建成模范省的心愿,有多迫切。

在那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老阎对这些“大害”,仍然强调要“依法律的手续”,也算是十分有见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