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D-DAY第二天,1944年6月7日,加拿大第27坦克团,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猛烈攻击。
他们很快败退,245名军人在到达欧洲大陆第二天,就死得不明不白,28辆谢尔曼被击毁。
不明不白,并非他们不知道对面的是德军,但他们不会想到,给他们重大打击的,竟是一群“少年兵”。
说少年兵,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次打斗之时,他们都满了18岁,但他们在报名参军之时,都只有17岁。
按德国的征兵法,年满18岁才会被接受,但随着东西两线吃紧,成年兵后继乏人,有人出了馊主意,把未到龄的少年,送上战场。
主谋其事者,是帝国征兵局局长贝格和青年局局长阿图尔·阿克斯曼。
他在1940年接替首任希青团领袖巴尔杜尔·冯·席拉赫,掌管这个庞大的组织直到二战结束。
1943年2月,斯大林战役结束后,两人为焦头烂额的领袖分忧,“颇有远见”地决定成立一支由1926年出生的志愿者组成的精锐部队。不但年龄放宽,身高也从原来的1.78米差了8厘米。
经过十余年纳粹教育,德国少年求战意识甚至比成年人更强,很多人庆幸,终于能像大人一样打仗了。
很快,他们就招募到3.5万人。
这中间有多少是经过了父母同意的呢?
不知道,也没人去考证,也考证不了。
但从阿克斯曼一句话我们知道,很多都是偷偷去报的名。
他说——
这些大孩子加入党卫军的愿望,不需要获得父母的认可。
是的,希特勒才是他们效忠的对象。
他是整个国家的监护人。
谁都要听他的。
父母?
呵呵。
很快,他们在比利时训练出了一支20000人的队伍,配备有177辆坦克、700挺机枪、70门迫击炮、37门野战炮、33门高射炮。
虽然已是士兵,但毕竟还未成年,士兵们还享受着相应的配给——每人每周3.5公升的鲜牛奶。
他们的标志,则是代表希青团的一道闪电与第一警卫旗队装甲师的钥匙的合体,看起来,就像个奶瓶。
所以,被称为婴儿师。
第一仗,他们就把加拿大第27坦克团打得落荒而逃,正应了希姆莱给希特勒报告此师强大战力时,希特勒所说的——
少年军人能和成年军人一样作战,敌人要舔自己的伤口了。
但很快,他们就遭到盟军强力报复。
师长弗里茨·维特少将被英军炮舰炸死,继任者——33岁的库尔特·迈尔——成为德军最年轻的师长。
被俘后,他说——
这些疲惫的士兵看着我,伤员们在凄惨地嚎叫……他们还没有学会生活,就面对了死亡,坦克的履带结束了很多年轻的生命。我泪流满面,我开始憎恨战争。
至8月21日,也就是距婴儿师首战2个半月的时候,他们全军覆没,没几个人活下来。
相比迈尔的痛苦,坐在办公室里的阿克斯曼又发奇想,组织几千12-16岁的孩子,到奥德河一线支援守军。
他满心以为,自己的建议,会让守军们很高兴。但魏德林将军恶狠狠地咒骂他:
您不能让这些孩子为一场必输无疑的战斗去送死。
虽然再次把孩子送上前线没成功,但柏林战役中,仍有大量少年兵不要命地扑向苏军。
以致朱可夫提起此事还气不打一处来,痛斥:
谁会把孩子推向必死无疑的境地?只有疯子才这样做。
一向严谨的德国人,并未统计有多少少年被征兵,多少人战死,他们选择性地遗忘这件事,如此大规模地把孩子送上战场,无疑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他们不愿揭这块伤疤。
更搞笑的是,直接责任人阿克斯曼在战后,却只被认定为非纳粹类主犯,仅判了3年3个月劳役,1996年才去世,活了83岁。
别人家的孩子死了,他却活了这么长。
老天真有眼?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