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官:和尚,他那么穷你却多次借钱,是不是跟他老婆有关?

标签:
历史 |
分类: 凡人摸史 |
很多朋友晓得,古代葬人,尤其是名人,墓里少得不放块墓志,记载其生平。不断出土的墓志,乃是历史的重要补充。
墓志一般矮小精悍,高度概括,今日却见一篇宋朝墓志,竟然有4258字。
要知道,那时的文章,是不带标点的呀。
读下来,真累。
墓主史浚,生于北宋亡后第二年,活了74岁,网上资料显示,“乾道六年,调福州古田尉,历知绍兴新昌县,时朱熹为提学,一见如旧,即以滞讼委之,其一一明断切当”。
一部墓志,可谓是他的破案集。
内中有件——
僧讼一民负钱至数百缗,君疑之。问民妻安在。曰:近鬻于人矣。即诘僧曰:此人甚窭,何屡贷之?汝必私其妻,妻鬻,故讼尔,僧诎。
和尚告有人欠他数百吊钱。史浚觉得奇怪啊,就问百姓你老婆在哪?他说,最近卖了。史浚诘问和尚,这人穷到要卖老婆,你为何还总借钱给他?肯定是你跟他老婆私通,现在人家被卖走了,你就来要债。和尚一下懵了……
至于结果如何,墓志里并没有讲,但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和尚与别人妻子私通,已然犯禁,要么被处分,要不撤告,钱不用还了。
看起来,是和了稀泥,实际上,此案却展现出当时极为寻常,但后人瞠目结舌的现实。
一是当时有些贫穷男子,怂恿老婆与他人私通,以换取利益;
二是卖妻。
宋人庄绰在《鸡肋篇》里写道——
两浙妇人皆事服饰口腹,而耻为营生。故小民之家,不能供其费者,皆纵其私通,谓之贴夫,公然出入不以为怪。如近寺居人,其所贴者皆僧行者,多至有四五焉。
后世虽言宋朝经济发达,实际仍有大量贫穷人口,本案中的小民是这样。
哪怕赵宋宗室,也难逃此运。
为何?
因为人太多了。
宗室一代代传下来,人口越来越多,底子必是越来越薄,但他们又不事生产,只会吸血,放不下面子,砸锅卖铁,一副衰败之象。
尽管大殿上那个老赵,跟这些人关系已挺远了,毕竟同姓啊,他们潦倒,就是给皇家丢份儿,多次加大对他们的补贴,可仍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也只得弃疗了。
赵氏子弟们要自救啊,于是,典妻卖妾就成了最方便的途径。
文人墨客,豪富之家,能买到赵氏的妻妾们来把玩,虽然未必漂亮,但那种心理的满足感,乃是难以形容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